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荣华
12平方米的小房间,两面镜子、3把推剪、4把剪刀,再配上两扇不起眼的推拉门和一台小空调,这就是龙里县攀洋美发店的家当。
近日,记者顺着巷子入口的指示牌,走近这家理发店,只见“理发5元”的红色招牌格外醒目。
偏居龙里县冠山街道四方井小区的小巷中,店铺陈设简单,然而顾客却需要经常排队。随着春节返乡,加上学生放寒假,最近来店里理发的人格外多。
理发店每天上午8点半准时开门营业。“什么时候下班?没有一个定时了。”店主杨翠云快人快语:“来的都是客,不能让客人第二天再跑一次。”
58岁的王和平家住城郊,骑着摩托车跑五六公里来找杨翠云理发,是杨翠云的“老粉丝”。他评价说:“她服务好,价格公道,技术不错。”
然而,个中滋味,只有杨翠云自知。她说:“其实,理发很辛苦的,只是我坚持下来而已。”
1990年,18岁的杨翠云从重庆市老家到上海市打工,后来学习了美容美发,在理发店当小工。期间,认识了贵定小伙潘树益。2000年,潘树益带上杨翠云回贵州见公婆。在亲戚的牵线下,杨翠云先是承包经营了龙里火车站附近的一家旅社。几个月后,她在旅社对面改行经营起了理发店。
“最开始时,小娃娃理发每人一次1元、大人3元。坚持多年以后,才调整到所有人都是3元”。杨翠云告诉记者,10多年以后,由于物价、房租上涨,成本增加,才将理发价格上涨到5元,一直到现在。
5元只是剪,如果洗、吹、烫,则另外适当加钱。在当地,一般理发店洗剪吹价格早已涨至20元,高档一点的店则为35元。
因为定价较低,在入行之初,杨翠云有时不得不做点其他小买卖来补贴。过了几年,因为她的热情友善、价格便宜、技术娴熟、服务周到,“客带客”让小小理发店顾客盈门,每天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一百余人。
三年前,因为理发店门面要拆迁,杨翠云就把店搬到了现址,很多顾客或追随、或慕名而来。她说:“新门面是我买下来的,节约了房租成本,还可以继续维持原来的价格。”
72岁的肖月秀和老伴是杨翠云的老顾客,在杨翠云的理发店理发近20年。“我就爱来这里,一来可以和大家聊聊天,二来有不顺心的事,就说给翠云听听。她开导一下,我心中就顺畅多了。”肖月秀一边理发,一边对记者说:“很多顾客都把她当成好邻居,有事没事都喜欢来理发店坐一坐、聊一聊。”
如今,好多服务对象都成了杨翠云的好姐妹、好朋友。有些邻居为小事闹得不开心,来她这里说一说。经过她一番开导、劝和,大家又和好了。尽管再忙,遇到邻里有事,杨翠云也要去帮忙。对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上门服务;对一些家庭困难群众,她还适当减免理发费。
顾客中,有一家三代,有夫妻,有兄弟姐妹。在杨翠云的用心用情服务下,有的人从牙牙学语成长为壮小伙,有的人从中年大叔变成了退休老人。
22岁的老顾客梁贵贵已在杨翠云的理发店理了10年发,一直叫她杨阿姨。他说,杨阿姨技术好、动作快,很多老顾客喜欢什么样的发型,她都心中有数;对于新顾客,她也可以根据客人的相貌、体型、个性剪出让人喜欢的发型。
春节刚过,人间烟火的年味尚浓。在深藏市井的5元理发店,杨翠云用一双巧手温情相伴,带给大家从青丝到银发的渐变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