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文旅融合上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保护“土味”,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山地特色优势产品,多元融合产业,延展产业链条,应从规划、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重点发力。
科学规划,“一盘棋”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是要推进思想观念革新,持续加深农文旅在广领域、深层次、多维度的融合理念,以农村特色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为纽带,以旅游产业为引擎,带动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二是要推进制度创新,构建融合发展体系。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动,企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协调机制,形成市场需求、乡村供给、科技保障、产业支撑、金融服务、项目推动的农文旅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形态,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共享发展成果。三是要立足当下,长远规划。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区域内所有资源和设施承载力、发展潜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估,合理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有步骤有计划有节奏合理开发。
产业集聚,“一张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破除产业融合固有边界,拓展融合业态。地方政府要科学确定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文旅+”产业,推动农文旅与体育、医疗、康养、科普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山地特色的多元化的农文旅业态,壮大产业集群力量。二是要丰富“农文旅+”的产品,更好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农文旅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科学研判乡村资源要素和市场需求,创造性拓展产品的产销方式,提高市场化程度,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个性化需求。要着力丰富民宿、研学、康养、演出、音乐、露营、夜游等业态,努力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要“软硬”兼施,做好产业融合基础保障。盘活闲置资源,逐步完善乡村道路、卫生、网络、停车、医疗、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产业融合联动性。同时,加强乡村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不断创造文化IP,以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农文旅融合注入精神力量。
科技创新,“一股绳”推动提质增效。一是要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在生物育种、装备制造、农业遥感、动物疫病预警,以及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推动数字化改造,加快农业产业技术革命,提升产品品质。二是要数字创造驱动农文旅产品研发。利用数字技术、AR、VR、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打造智能农文旅产品。三是加强农文旅智慧管理。以上云、用数、赋智形式,构建智慧农文旅数字平台,提高平台数字分析、研判和服务能力。同时,推进智慧景区、园区、牧场、渔场建设,提升运营管理效率与风险规避能力。
招贤纳士,“一颗心”推动人才支撑。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壮大本土人才群,强化对乡村农文旅干部和“领雁”人的培训,革新农文旅融合意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动作为,敢于探索。二是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动,鼓励和支持相关行业专家、人才、企业家、志愿者深入乡村帮扶指导,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项目奖励、人才认定、评先推优、税务减免等方面予以适度倾斜。三是订单式培养新兴农文旅人才,在高考招录、学费减免、就业创业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23GZGXRW161〕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