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贵州视察时,对传承发展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的理念与主线,为贵州苗绣的发展开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贵州视察时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既是对苗绣等民族传统文化本质属性的高度归纳,也是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实施指导。贵州持续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刻内涵,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自2021年起,以加快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品牌化为目标不断推进工作。2023年开始大力实施包括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在内的“四大文化工程”,把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起来,开发设计高质量文创产品,精心打造贵州民族文化品牌,积极明确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也为苗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实践证明,民族传统文化源自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凝结的智慧、思想与精神气质,同时也是人民生活与情感中美好意象的浓缩,这些对全世界是共通的,具有延展性、开放性和推广性。因此,苗绣所代表的民族文化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发展中一体两面同等重要。把握民族性和世界性两条线索,是正确推动苗绣文化长远发展的基本路线。只有夯实这一基础,才能将苗绣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民族精神内核、传播国家优秀形象的当代价值发挥出来。而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苗绣在产业化的方向上想要走得远、走得长,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做实,变成人民群众切实可见的实惠,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与协同推进才能达到。在具体的实践中,找准平衡,调和传统手绣技术与现代机绣生产的统一与博弈;促成传统文化符号的发扬与现代时尚元素的融合;完善传统传承方式的活态化与新型传承科技的适用化,都是这一本质性问题的具体呈现与发展方向。
苗绣既是文化又是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色苗绣“既是文化又是产业”,要“传承好、发展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一方面准确点出了苗绣本身的两重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这也是苗绣发展中两个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也为苗绣的发展指明了路线:既要传承,又要发展。贵州围绕苗绣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紧抓落实,支持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创新实施民族民间文化版权服务工程、按照市场化思路成立苗绣研究中心等,切实推进了苗绣的活态传承与产业发展。这些实践为苗绣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绣等非遗文化产业的升级迭代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践证明,处理好保护和传承之间的平衡关系,才是苗绣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从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上看,保护传承是产业兴旺的生命力与源泉,而产业的成功又为传承提供着资源与动力。这也是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共识。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不断将苗绣做大做强。反之,若有所偏废,二者便会相互掣肘:没有了传统底蕴,绣片成为缺乏灵魂的空壳,没有生命力也无法经受市场的检验;而缺乏了产业的赋能,苗绣文化在面对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冲击时也将脆弱不堪。在良性有序的发展下,二者相互支撑,彼此赋能,正向循环,不断向前。
苗绣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色苗绣“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推动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苗绣在现实发展中具体定位的明确归纳,为贵州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方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到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关系的思考,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化落实。贵州将苗绣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推动苗绣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通过文旅产业融合、非遗传承人培养、专业苗绣绣娘培训等手段,真正做到了使苗绣“活起来”与“火起来”两个层面的发展。
实践证明,苗绣作为源自人民生活、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身强大的文化势能与经济潜力确确实实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尤其是贵州作为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苗绣文化资源蕴藏极为深厚,具备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的优势基础,而苗绣产业也将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各个方面外部合力的支撑,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苗绣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优势手段,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也就是苗绣不断焕发生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