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古韵悠悠巢凤寺

闻一多《东山寺》写生画。

巢凤寺远眺。 谭俊陆 摄

郭忠静

我的老家在清镇东山脚下,东山上有座2005年重建完成的巢凤寺。我们寨子旁边上山的路上,游人和香客总是络绎不绝。

关于山上寺庙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故事,幼时不知听老人们说过多少回。相传很久以前,和我们寨子隔着一片田坝的东门桥边住着一个以放牛为生的孝子,侍养双亲殷勤周到,且有预知阴晴圆缺、占卜未来事件的特殊技能。随着他名气渐大,来访的人也日渐增多,他只好跑到东山上隐藏起来不再见人。后来此事传到京城,皇帝就颁布旨令在清镇东山修建寺庙以作纪念,寺名叫护国禅寺,当地人称为东山寺。

据《清镇县志》记载:“东山位于县城东2.5公里,山顶有东山寺,建于明初。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有前殿、中殿、正殿和厢房等主体建筑。寺中崛起一石,形如凤凰,高3米,长6米,故东山又称巢凤山,石旁有古柏一株,苍翠挺立,现仅存僧坟和白石砌成的墙基,远望如古堡。”

东山寺历来为黔中名寺,香火兴旺,香客如云。康熙年间重修,历经八代住持,海光和尚时达到鼎盛。后来又几经损毁和重建,见证了岁月变迁。明朝天启二年,贵州宣渝同知安邦彦反明,占据贵阳以西千里地盘,自称罗甸王,曾上东山寺祈祷神灵庇护其反明大业;清朝初年,吴三桂自云南举兵叛乱途经清镇时,曾登临东山寺朝拜;云贵总督林则徐赴滇途经清镇时,曾登东山游览。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迁往昆明路过清镇时,曾在寺中办联合中学。闻一多先生带领由南开大学师生200人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到东山游览,食宿东山寺,即景作了一幅《东山寺》写生画,后刊载于1978年《诗刊》封面。画中东山寺山门在云雾缭绕中气宇轩昂,遒劲豪迈。不幸的是后来,东山寺再次遭到破坏,“仅存僧坟和白石砌成的墙基”。据说,现在的山门就是根据闻一多先生当年的写生画恢复的。

20世纪80年代初,东山寺被清镇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遗址被列为清镇市2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4年夏,由黔灵山弘福寺慧海法师主持重建,2005年5月竣工落成,近600年的历史名寺又重续香火。

东山称巢凤山,恢复后的东山寺也叫巢凤寺。《巢凤石记》有曰:“寺因石而兴,寺赖石以名”。

远远望去,恢复后的巢凤寺耸立于险峻突兀的孤峰之上,高耸的大殿和万象观音阁雄浑庄严,翘角飞檐展翅于蓝天白云下,气势恢宏。一条盘山公路直达寺门,这是儿时上山途中休息的地方,现在成了接待上山游人和香客之所。沿着顺时针方向游览,有法物流通处、禅艺堂、护法殿、文殊宝殿、慧海讲堂,最右边是慈素缘。

我曾在这吃过一次斋饭,也是那次斋饭我才体会到了出家人的用餐礼仪,才知道原来吃饭是件严肃庄重的事。

寺庙还在山上。踩着环山的青石梯,拾级而上,林荫道两旁,低矮的树木枝头缀满了香客们虔诚祈愿的无数红布条,香客们的心愿如红硕的花朵绽放在枝头。石阶尽头就是巍峨的庙宇山门。传统的八字门墙对列两翼,门上“巢凤寺”三个赤金大字浑厚雄健,赫然醒目。两侧门框上镌刻着一副篆书对联,跨过高高的门槛,天王殿前的宝鼎里尚在燃烧的禅香青烟袅袅,微微清风送来隐隐禅音。凭栏远眺,一条横跨东西向的沪昆高速公路让对面巍峨耸立的青龙山与巢凤寺隔路相望,斜对面连绵的青山上是清镇有名的仙人洞遗址。转过身,可眺望位于清镇到贵阳的黑泥哨古驿道石牌坊,还可俯视山下金钟伏地小山旁的“三朝锡命”牌坊,感叹历史名人张日晸家族的兴衰成败。

巢凤寺傍山而建,共分上中下三层,依山而上,最下面是天王殿,左右是钟鼓楼,整个格局构成“四合院”。大雄宝殿坐东向西,雄居正中,里面供奉着三尊大佛像,高达三丈,金碧辉煌,双膝盘坐,面泛笑容,惟妙惟肖。院子中央横卧着久负盛名的“巢凤石”,左右厢房里十八罗汉塑像金甲金刚,威风凛凛,栩栩如生。

时光飞逝,巢凤寺历经数百年战乱兴亡,曾几度见证辉煌,几度经声浸润,几度风雨驳蚀,至今仍傲视苍穹,屹立于山巅。2022年初,清镇市组织编纂《巢凤寺志》,开启又一轮读志用志新风。

--> 2024-02-1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7638.html 1 古韵悠悠巢凤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