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父亲写春联

■ 杨煜

又是一年腊月间,又是一年新年到。不知不觉间,父亲提笔为乡亲们义务写春联已有60个年头了。

我的家乡坐落在南盘江畔的云盘山腰,与广西隆林县桠杈镇隔江相望。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盛产甘蔗、香蕉等经济作物。这里民风淳朴、乡风文明,人们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父亲退休前在村小学任教,可谓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那手刚劲有力、神采飘逸的行楷毛笔字,让父亲信心满满。因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寨中;无论是在春节,还是在平时;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修房造屋,凡是需要提笔写字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父亲弓着身子、神情专注、奋笔疾书的情景。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写得最多的要数农村家神和春联了,他最忙的时候是每年的腊月时节、春节前后。小时候的农村,过完腊八就是年了。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熬蔗糖、打糍粑、杀年猪、推石磨、舂石碓、扫扬尘、写家神、贴春联,一样活路都不能少。每到寒冬腊月,父亲早早就被寨邻或亲朋好友“预定”,因此这个时节要比别人忙出许多。

我小时候,农村还很贫穷,还没有印刷的、用玻璃封装、固定成型的家神,农村家神春联大都是用红纸书写后张贴在堂屋的木板上、房门的木柱上。经过一年的风吹日晒,用红纸书写的家神、春联大多褪色变烂,没有了红红的喜气,没有了节日的氛围。为了增添节日的气氛,条件稍好的家庭,每年都希望重写一次家神,即使条件稍差的家庭,也希望能在大门上贴一副春联,用以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因写家神内容繁多,程序复杂,要重写家神、春联的人家,早早就到街上买来红纸、墨汁、毛笔等候,早早就向父亲发出诚挚的邀约,希望父亲能早些去帮忙。为此,父亲常常放下家中的活计,放弃休息的时间,见缝插针地去帮忙。有时,实在是走不开、忙不赢,父亲干脆就说,你把纸拿给我,我在家中写好了给你带来。

年味飘香的腊月,父亲是忙了东家忙西家,写了上家写下家,时常要忙到年三十鞭炮声起、华灯初上,父亲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记得1988年的春节,父亲早早就去寨中杨家帮忙写家神春联了,原本计划写完后就赶回家中做年夜饭。可是计划不如变化,乡亲们知道父亲正在寨中书写家神春联后,来找父亲的人越来越多。父亲知道今天不能收早工了,只得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毛笔写了一家又一家、写了一幅又一幅。

而在家中忙碌的我们,一家人从早忙到晚,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早已蒸煮炒好,就等父亲回家祭祖后吃团圆饭了。此时,寨中不时响起喜庆的鞭炮声,却久久不见父亲归来,搅得年幼的我们心烦意乱,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你一言我一语地埋怨父亲。我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便跑到屋后的山梁去看,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终于在林木深处闪现,我喜出望外、大声地叫道:回来了!黑夜中,只见父亲大步流星、气喘吁吁地朝家中赶来。

吃年夜饭时,父亲告诉我们,今天找他写家神、写春联的人太多了,总也写不完。父亲还说:“帮人就是帮自己,帮人就要帮到底”“不是那个人,人家还不一定找你”“力气是个怪,今天用了明天还在”。听着父亲的谆谆教诲,一家人在不知不觉中吃完了迟到的年夜饭,至今想来仍让我记忆犹新。

忙了别家,疏了自家,这对父亲来说,一点不为过。记忆中,我们家的家神、春联大多是在年初一时,父亲才有空坐下来慢慢地书写。正月初一早上吃过又大又圆、甜甜的汤圆后,父亲才慢慢取出笔墨纸张,翻开那本因长时间翻阅,已显得有些发黄的手抄春联集,挥笔写下“爆竹声声辞旧岁,阖家欢乐迎新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春联,寄托着父亲对家人新年美好生活的希望与祝愿。

20世纪90年代末,父亲因病痛,从教学岗位上病退下来。那时候,我们五姊妹已陆续长大成人,操劳一辈子的父亲可以歇一歇了。不过,父亲把工作放下了,写春联却放不下,休息疗养一段时间后,他再次拿起毛笔,继续为乡亲们义务书写春联,这一写又是若干年。如今,年近八旬的父亲,大脑记忆力、身体灵活性已大不如前,但父亲对写春联的执着仍情有独钟、仍激情不减。

--> 2024-02-1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7636.html 1 父亲写春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