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省发改委为望谟蔗香镇筑巢引凤

以工代赈强产业富村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2月4日,立春,阳光和煦。

望谟县蔗香镇乐康村千亩蔬菜基地里很是热闹,村民们头戴遮阳帽,弓着腰翻地、施肥、铺设滴灌带、覆盖薄膜……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穿过绿油油的菜地,回荡在田园上空。

村民陈勇也在这群忙碌的人当中。请假一天购买好年货后,他又回到基地与大家一起坚守岗位。

“把这批活做完,就可以等春节以后移栽了,一天忙得不行哦。”陈勇笑着说,每天有150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工作,再忙也开心。”

在乐康村,像陈勇一样在蔬菜基地务工增收的人不在少数。2023年初,乐康村引进公司和大户发展蔬菜种植,村民通过务工、流转土地和参与管理实现增收。

乐康村地处低洼地带,四面环山,河流穿田而过,冲击形成肥沃的田地。加上当地气候炎热,海拔适中,适合种植各类反季节蔬菜。

2021年,省发改委调整帮扶蔗香镇后,以夯实乡村产业基础为目标,于2022年至2023年在乐康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乐康村的道路、防洪等基础设施,并引进公司发展蔬菜种植。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乐康村蔬菜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点。”省发改委驻乐康村第一书记单乐介绍,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筑巢引凤,不断完善乐康村基础设施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的效益明显。

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的不止乐康村。调整帮扶蔗香镇以来,省发改委围绕蔗香镇9个行政村已累计实施了13个以工代赈项目,各村产业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同时,蔗香镇积极把握机遇,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引导村级自主申报并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运用“三摸三比三管”即:摸清产业底数、摸清群众需求、摸清政策导向;比信用、比价格、比服务;强安全管理、强质量管理、强资金和劳务报酬管理的做法,提升干部谋项目、懂项目能力,让第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村组干部有一根“绳”可以牵引,有一盏“灯”可以照明。

“我们结合发展需求,一边申报项目,一边摸索推进,效果的确好。目前,村集体资金还在持续上涨。”蔗香镇蔗香村党支部书记谭海战说,通过参与谋划和编制项目,党员干部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上网查阅资料、每天跟着技术人员学、主动向工程主管部门讨教,逐渐实现从“不会”到“会”的转变,为乡村振兴积蓄了人才力量。

天气晴好,蔗香村的芒果基地里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沿着弯弯曲曲的产业步道,村民们忙着除虫、施肥。

作为以工代赈实施项目,产业步道的建设不但方便了群众劳作,也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我们的劳动成本降低了,产值提高了,收入也有增加。”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工资可以领、发展芒果产业有效益可以收,芒果种植大户岑道思很满意。

为最大限度增加群众收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蔗香镇在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时,优先本地群众、优先重点群体、优先人工实施,通过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召开座谈会,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务工,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路。

“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同时还能实现村集体经济、群众收入‘双增长’目标。”望谟县委常委、副县长艾道文介绍,项目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力,为蔗香镇高质量发展蓄能。

据了解,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以来,省发展改革委累计批复蔗香镇项目13个,总投资1.014亿元,覆盖芒果、青柠檬、油茶等产业达29448亩。通过实施项目,已发放劳务报酬2217.4万元,覆盖2202人,人均增收10070元;各村实现利润2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

如今,走进蔗香镇,随处可见的产业路、采摘步道、蓄水池等成为靓丽的风景线。发展的新路子已经铺就,满山的特色水果正溢芬芳,群众在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 2024-02-08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省发改委为望谟蔗香镇筑巢引凤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7414.html 1 以工代赈强产业富村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