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东南州去年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743万亩产值139亿元

做好林下文章 端稳生态饭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林下种天麻、笋竹套种食用菌、定制森林景观游线路……深冬,穿行于锦绣黔东南的广袤乡村,目之所及,山川披绿,林下产业风生水起,处处呈现着一幅幅“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绚丽画卷。

走进黎平县国有东风林场,只见万木葱茏,绿意盎然。

“种植了杉木、楠木、枫香、红豆杉等珍贵树木,还有天麻、方竹、油茶等中药材,整个林场可以说是处处生金。每到杉木球果丰收时,吸引大批群众来林场采摘鲜果。”林场技术人员龙倩说。

作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40多年来,该林场在选育、繁殖、试验示范推广良种上下功夫。杉木良种品质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还依托国储林项目,科学规划推进“国储林+珍稀树种”工作,将现有杉松林通过号树择伐,保留合理密度方式,在林下套种楠木、红豆杉等50多种珍贵树种,不断提升“含金量”。

而黎平县德顺乡作为贵州省生态乡镇、森林乡镇之一,境内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林下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我们侧重竹下经济,如食用菌、中药材、养蜂、养鸡等,竹下经济、竹加工等形成闭合产业链,这些一、二产做实后,再依托我们的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竹林旅游、竹林康养和竹林碳汇等第三产业,打造‘一寨一山’乡愁走廊、红色生态文化创意小镇。”德顺乡党委副书记王万福说。

据介绍,该乡通过做好产业选择和布局,明确以林下养蜂、林下中药材种植和林下楠竹笋采摘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建成了“一村一个100亩”示范基地,3个千亩林下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了3家林下经济标准作坊、45家家庭小作坊,全乡林下经济生产总值达3668万元,覆盖带动农户1360余户,助农增收1100余万元。

“我们与中林集团合作,围绕绿色生态家居生产、林木组培中心、林木配方肥、高产油茶基地、林下经济、森林康养、良种中心建设等方面,全力构建林业全产业链,实现林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黎平县林业局副局长胡祖碧说。

目前,黎平县通过“六区、多园、多带”建设,打造了万亩钩藤产业带、万箱林蜂产业带、林下种养示范带,将1个万亩以上县级示范基地、25个千亩以上乡级示范基地、349个百亩以上村级示范基地的林下产业串点成线、连线成面。

绿色经济引领绿色崛起,近年来黔东南绿水青山“底色”更靓,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黔东南州坚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动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根本路径,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推动单一林业向复合产业转变,走出了一条效益好、后劲足,符合当地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道路。

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延伸壮大产业链,统筹力量加强资金保障。2023年,黔东南州通过引入社会和金融资本、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国储林项目资金共计16.65亿元投入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累计建设百亩以上“国储林+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个。

此外,黔东南州在全省率先开展林下经济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制定了《林下中蜂养殖技术规程》等12项州级林下经济地方标准,构建了林下重点发展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化生产监管体系和新型经济林及林下经济标准体系,不断为科技服务林业产业提供指导。

在政府推动引导下,群众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集中力量发展以天麻、黄精、淫羊藿、茯苓等单品为代表的林下产业。随着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方向迈进,形成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民共同参与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格局。

“林下经济规模与产值持续扩大提升,黔东南州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从2020年的601万亩增长到2023年的743万亩,增长率23.63%,产值也从2020年的89亿元增长到2023年139亿元,增长率56.18%。”黔东南州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黔东南州已累计建成百亩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256个,示范带动农户38.82万户。

--> 2024-02-08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黔东南州去年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743万亩产值139亿元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7398.html 1 做好林下文章 端稳生态饭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