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发展党员,很少对村里的优秀年轻同志进行全面系统地摸排。大多是在收到入党申请书后,才知道这个同志想入党。”平坝区白云镇组织委员何小君说。
近年来,安顺市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老化、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大力实施提升农村发展党员质量“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农村党员质量,着力为农村基层组织储备来源充足、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源头活水”。
“等上门”变“领进门”
“通过摸排得知,街道现有党支部26个,党员1030名,但年龄结构偏大,学历不够高。我们预计要吸纳新党员143人,不断提升党员队伍质量。”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组织委员黄静说。
自安顺市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后,全市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加大对年轻人的思想摸排,吸纳了一批优秀党员进班子,让“等上门”转变为“领进门”。
为精准储备培养对象,该市各地聚焦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等七类重点群体,通过乡镇党委组织委员逐村蹲点调研,发动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乡贤寨老等力量,对“七类人员”工作状况、入党意愿等开展全覆盖摸底,从中初步比选出重点培养对象。
加强对发展党员的统筹谋划,落实村级党支部发展党员主体责任。全市按照市级组织部门抓到底、县级组织部门抓到村、乡镇党委抓到人的“三级抓”责任体系,推动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前移关口、提前介入、全程把关,坚决阻断“近亲繁殖”、优亲厚友等不良倾向,全力构建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链条。
“一村一策”把好入口关
底数摸得准、严筛选、精储备是发展党员的关键。
该市推行“看台账认真比选、问意见精准范围、谈本人搞准情况、党委审严实计划、县(区)组织部门核做好统筹”五步工作法,督促推动90名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组织委员对1038个村驻村蹲点、逐人研判,精准制定“一村一策”。
经开区西航办马厂村以“一村一策”为抓手,从“七类人员”中选定重点培养对象,确保村级后备人才知识化、年轻化,培养出的人才留得下、稳得住,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强基固本。
为保证发展的党员标准过硬、程序过硬、质量过硬,该市还建立农村发展党员定期回查机制和追责溯源机制,推行农村发展党员个人有关事项前置申报和联审联查,对有不良记录、动机不纯者一律“拒之门外”,坚决把好“入口关”,提升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化水平。
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由乡镇党委班子来帮带,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既强化了基层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又压实了基层党委的政治责任。”西秀区黄腊乡党委书记李昌军说。
针对拟发展对象的差异,安顺市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以差异培养、分类发展的形式,制定完善优先帮带一批、实战培养一批、重点发展一批的“三个一批”培养发展机制。结合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个人特点、发展需求,采取技能培训、设岗定责、学历提升、政策扶持等方式培养,推动形成培养发展党员与发现锻炼村级组织带头人的良性互动。
同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市共建立6335对帮带对子,通过定期联系沟通、帮带指导,灌输党的知识,宣传党的政策,全方位了解拟发展对象的思想、作风、能力等情况,做好源头培养。
如今,在安顺市各地,一批批能力强、素质高、有闯劲、能吃苦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基层,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实现“一升一降”,“三年行动计划”成效初步显现。
“农村党员素质能力明显提升,为基层党组织增添了生命力和凝聚力,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安顺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