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洪 王欢喜
当前,全省正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把阳明文化融入贵州高校通识教育价值塑造,对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大学从2014年起探索确立起“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的培养模式,价值塑造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突出的同质性和互补性。阳明文化作为王阳明及其后学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传统文化,是贵州文化瑰宝,同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与高校通识教育价值塑造功能彼此契合、相互成就,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突出的时代性。
阳明文化融入高校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作为国内本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注重培养通专兼备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对学生更加注重价值塑造、教学过程更加注重挖掘人文素养和知识内涵、能力培养更加求真务实。将阳明文化尤其是贵州阳明文化融入高校通识教育理念、定位、目标、过程等各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始终的需要,更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要。阳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阳明文化思想均是发源于贵州、弘扬至世界,贵州现存大量承载着这些文化内涵且可资融入课程思政的史实史料和物质载体,均可利用。如:“立志、勤学、择善、改过”学规至今受用的“龙岗书院”、书写“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千古名言的“象祠”以及植根“仁爱”思想的“三人坟”等,都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鲜活教材。
师资建设优化阳明研究结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人才、关键靠教师。坚持引育并举,优化阳明文化研究队伍结构,一方面积极引进有较高阳明文化造诣的人才担任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发挥专职教师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兼职从事阳明文化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坚持用留结合,调动阳明文化活化运用积极性,一方面搭建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阳明文化研究交流渠道,探寻活化运用阳明文化新载体、新形式,另一方面因材施策,针对专兼职人员分别采用鼓励考核并重、引导奖励的激励方式,激发阳明文化研究的内驱动力。
课程体系贯穿阳明文化要义。构建系列通识核心课程,将《国学智慧》《中华经典诗词诵读》等通识课程中最能体现通识教育特色、最具综合文化素养、最受学生好评的课程遴选出来作为通识核心精品课程,鼓励学生修读,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内涵、时代价值,从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化《阳明心学导论》《王阳明与贵州文化》等通识教育精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采用翻转课堂、角色演艺、情景模拟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提高通识教育教学效果,实现通识课程教育教学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更好实现通识教育在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
文体活动彰显阳明文化特色。持续开展系列讲座,邀请省内外理论大家讲授阳明文化,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进而“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充分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社桥梁纽带作用,升级打造“通识素养大赛”“国学诵读大赛”“英模再现比赛”“青马‘论·谈’”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使命认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本文系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GDTS202301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