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民生小事暖人心

胡作永 孔亚男

泗渡镇双仙村种植的中药材前胡丰收。

板桥镇“红色代办”服务点工作人员为群众办实事。

沙湾镇米粮村到连阡村引水工程正在建设。

从人行步道改造、堤坎加固、辖区免费健康体检到探索发展乡村支柱产业、村级集体经济,一件件民生“小事”正逐渐变成温暖群众的“大事”。

2023年,遵义市汇川区大力推行村级党组织领办“十件民生实事”,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幅幅民生愿景变成现实,一组组民生数据勾勒出人民群众蓬勃向上、幸福生活的生动图景。

服务加码 幸福提质

把暖民心实事办细

民生连着民心。修葺一条道路、改造一座水厂、加固一座堤坝,看似是一件件小事,却能够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感受到幸福。

推行“连心卡”,干群心连心。沙湾镇通过发放“为民服务连心卡”,持续开展“走、办、评”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让党员干部在日常走访联系之外,也能够走近群众,倾听民意。

“以前我们这里偶尔会出现季节性缺水,自打该项工程修建后,水龙头一开水就来了,终于不用再为饮水发愁了。”鸭院组村民王安良说。了解到村里缺水,沙湾镇连阡村“两委”立刻向镇党委汇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方对接协调,最终争取到130万元项目资金,建设起一个将米粮村的山塘与连阡村相连通的引水灌溉工程,有效解决连阡村12个村民组1400余人饮水难题,群众生活、农业生产用水有了显著保障。“实施米粮到连阡引水工程”成为连阡村2023年群众最满意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松林镇松林社区将坝区人行步道改造纳入党组织领办的“十件民生实事”,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争取资金36.5万元,对3500米长的坝区人行步道提质改造,完善道路配套设施、解决人行道面层材质不统一、路面老化陈旧等问题,提高了来往群众的通行安全性。该改造项目成为松林社区群众最满意的十件民生实事。

如何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关系着村民的幸福指数。

盘活闲置资源,建设幸福家园。毛石镇白花村通过充分运用汇川区民政局下拨的10万元经费,改建原木方小学为老年人活动中心,从而盘活闲置资产,为村民们打造一个集棋牌室、绘画室、厨房、篮球场等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幸福家园。

在幸福家园建成以前,活动很单一,只是走路锻炼身体,现在活动很丰富,可下棋、打乒乓球、拉二胡等,同步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发展经济 富民强村

把惠民生实事办好

“这里的东西经济又实惠,种子、化肥,还有平常吃的大米、食用油都能买到,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购物自由’了。”

1月18日,山盆镇剑坝村乡村振兴服务站开业,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对新建成的乡村振兴服务站的美好期待。

剑坝村是一个偏远山村,以前村民想要购买生活物资,需要到8公里外的山盆集镇上采购。而现在,通过服务站可以把村里种植的脆李、高粱、羊肚菌等汇集到站里集中展销,解决部分农户销售慢、销售难的问题。同时,服务站又能够提供零食、日化产品、农业物资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一站式购物”。

作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服务站盈利后将按照比例对全村脱贫户进行分红,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实效,真正实现“让利于民,方便于民”。

泗渡镇双仙村依托海拔和弱碱性土质优势,全面整合资源,流转村民土地进行集中管理,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大力发展前胡产业。目前,双仙村前胡种植规模800亩,产值86万元,集体经济增收16万元,带动125户群众种植,户均增收4000元,发放务工工资28万元。

“我们从没有种过中药材,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面对村民对陌生产业的顾虑,双仙村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深入田间户里,手把手地给村民教学前胡种植技术,面对面地给农户讲解产业规划。

双仙村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采取“理论+实操”教学方式,组织学员到实训基地动手操作、实地体验、现场交流。

除手把手教学“怎么种”,双仙村积极组织为村民解决“怎么卖”的问题,主动联系销售渠道,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又可以坐这趟火车回娘家了!”

“去桐梓县城走亲戚、卖菜又方便了!”

一大早,高坪街道联丰村川黔铁路高炉子火车站点人潮涌动,不少人拎着行李、牵着孩子、背着农产品,或闲聊,或四处张望,等待着期盼已久的“慢火车”。时隔8年,“慢火车”回来了。

据悉,这趟列车(5629/5630)开行于20世纪60年代,途经站点大多是大山深处的村寨,乘客大多是沿线农民,有的去上学,有的去打工,最多的是去卖菜,不仅方便出行,票价还实惠,但2015年5月后“慢火车”便不在该站停靠,周边村民出行难问题日益凸显。

2023年,联丰村党总支积极与铁路交通部门沟通,与周边村商议征求村民意愿,联合写申请递交上级部门,为回应群众关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带队到高坪与村民们开展座谈,组织相关人员到高炉子站进行深入调查,积极对接协调,决定开办高炉子站“慢火车”旅客乘降业务。

如今,村民们无论是到泗渡镇还是到桐梓县,再也不用早起赶车到遵义转客车,“家门口”就能坐上直达的火车,群众直呼“真方便”。同时,还能帮助村民们将蔬菜、水果、家禽卖到城里,增加收入。

急难愁盼 干部来帮

把顺民意好事办好

“我腿脚不方便,你们还特地来家里帮我办理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真是太感谢了!”居民费武选拉着娄山关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余小君的手诉说自己的感激之情。

针对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留守老人办事找人难、不方便、耗时长等实际问题,2023年,娄山关社区把建立“红色代办”服务点作为社区党组织领办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让党员群众无偿为群众代办事务,实现“红色代办”服务全覆盖。

“红色代办”服务,营造“有事您说话,有难我来帮”良好氛围。“我们还将壮大代办队伍,真正实现群众办事零障碍、为民服务零距离。”板桥镇娄山关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正庆说。

团泽镇大石板水库始建于1977年,由于使用年限较长,水库设施老化严重。改造之前大石板水库管道破损、水质浑浊,已经无法满足村民饮用需求。汇川区纪委派驻四合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开宇在了解这一情况之后,和村“两委”联合当地党员群众共同参与,采取“开源”措施,向上级申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38万元,实施了水厂提质改造工程。

“以前很多不能覆盖到的村组,现在能覆盖到了。”四合村党总支书记吴明涛望着面前清澈透明的水源介绍,水库升级改造后,全村33个村民组1600余户5700余人的饮水问题得到保障。

同时,四合村还对水库实行饮水工程规范化管护制度,统一水费收缴标准,遵循“优先保障运营维护、剩余收益共享”的原则,通过量化赋权,使供水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三方共享收益,以期逐步实现农村供水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

小积分换大文明,芝麻社区党支部以“党建+”为抓手,立足基层治理难题的破解,深化拓展乡村治理积分机制,引导和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治理。

针对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重点问题,芝麻社区对34名在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通过建立基础积分、任务得分、奖励加分、负面扣分“四项评分体系”,采取党员自评、组织考评、民主测评和支部审、党委定“三评两审”方式,以“小切口”解决基层治理“大难题”,以“小岗位”服务群众“大民生”。

2023年,汇川区77个行政村领办民生实事770件,通过党员大会评选群众最满意的民生实事77件,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治理、养老服务、教育等方面。

(本文图片由遵义市汇川区委宣传部提供)

--> 2024-02-05 胡作永 孔亚男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7114.html 1 民生小事暖人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