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5点,余天芬早早就起了床,洗漱完吃了早餐,6点半从岷山路的家里出发,10分钟左右就到了贵州骏华扶贫产业园。
坐在第一车间的一个针车工位上,伴随清脆的缝纫机声,她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她做的是针线活,每天,上午做到中午12点下班,下午从1点半做到5点半回家。以计件算,每月能挣3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工资。从仙源镇龙台村搬迁到县城东皇街道后,她很幸运地在家门口的工厂找到了工作。对于像她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来说,过去在老家种地当农民,条件差收入少,如今进了城条件好能挣钱改变了生活日子越过越好。
这里是搬迁户“自己的就业工厂”。早在2018年,习水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的东皇街道兴建了贵州骏华产业园工厂,其目的是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这个总投资4.5亿元的产业园,占地面积156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每天,几大车间1600多名工人在流水生产线上挥洒汗水创造价值,其中曾经的精准扶贫户、易地搬迁户、残疾人在内的就业人员占一半以上。为助力残疾人就业,产业园还建立残疾人爱心车间,在生活、住宿、人文关怀等方面给予更多照顾。
就业是民生大事。东皇街道不断完善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开展搬迁群众“全员培训”,针对厨师、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刺绣等行业,实行分类培训,着力提高就业率。在绿洲、金龙社区安置点,通过招商引资,建立生产车间,解决搬迁户、残疾人就业,让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建立培训和就业两个平台,实现搬迁群众“户户就业”,
户均实现就业1.8人以上。帮助搬迁群众“特殊就业”,就业对象可就近进厂或通过劳务公司灵活就业,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对部分就业人员开展辅助性就业服务,针对搬迁社区“零就业”特殊家庭,则精准帮扶措施实行重点帮扶。
“让中青年人充分就业,除养家解决饭碗问题,帮助他们能得到更好发展。”习水县东皇街道党工委书记胡清海介绍,五个社区有中青年约9000人,占整个搬迁人口的一半左右。中青年是支撑每个家庭经济的“主心骨”“顶梁柱”,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帮助他们就业和创业是基层街道和社区花时间最多、用功夫最大的工作,算得上所有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在绿洲社区一家名叫“马尔加罗”的代加工制衣厂,工人焦贵花正拉着货物车在车间流动收件,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一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她住在岷山路,距制衣厂不远。几年间,她已习惯城里的生活和工作。
不远处,是一家爱心帮扶车间。一群残疾人正坐在轮椅上上工作业。绿洲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罗太林介绍,在这里,工人平常能拿到2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工资,生产旺季时能拿到5000元以上。
就业难,创业更艰。对于那些有着强烈愿景希望发展更好的创业者,街道和社区亦是加大力度扶持。2022年6月,岷山路社区有一对搬迁夫妇,想开一家卤菜店,苦于没有资金,迟迟没有动静。找到岷山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部平,听了他们的想法,社区当即担保到农商银行,申请到5万元小微创业贷款。一年下来,这家人每月有了8000多元的纯收入。
东皇街道是一座由金龙、岷山路、东风湖、红城、绿洲五个社区居民聚集而成的“搬迁城”,生活着数量不小的特殊居民群体,他们或因家庭原因不能长距离外出务工、或因照顾老人小孩不能长时间工作8小时、或因劳动技能弱不能以常规方式就业,被社区干部称为“三长(常)”,而解决他们的就业生计问题,又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民生工程”。东皇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民生就业为导向、落实解决搬迁群众就业是基础、实现社区拓展增收为目标,成立了习水县劳动力灵活就业服务总站,广泛开展服务辖区居民灵活就业。
在东皇街道,搬迁群众的就业,不仅有“家门口的幸福”,还有远赴他乡的“诗和远方”。家住东风湖社区的搬迁青年人黄庆林,去年春节期间,坐上政府租包的大巴车,到千里之外的厦门务工,找到一份做体育器材的工作,月收入7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