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同学好!”每天早晨7点50分,小朋友黄琳焰在妈妈陆立艳护送下,来到向阳花幼儿园大门口,张开小小的双臂主动向“园长妈妈”邓晶铭拥抱,然后调皮地做个鬼脸,蹦蹦跳跳小跑着走进教室。
位于东风湖社区旁的向阳花幼儿园,是习水县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幼儿入学开办的高标准、全普惠公办幼儿园。总投资5000余万元,占地面积16000多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名孩子就读。目前,该幼儿园有幼儿480人,13个教学班,系县级示范性幼儿园。在这里,每天,这些来自山里的孩子,乐享童真,快乐成长。
沿着整洁的街道,从向阳花幼儿园很快就到了距离500米处的习水县思源中学。
嘹亮的歌声,琅琅的书声,欢快的笑声,这里已然成为学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快乐天堂”。走廊间,正碰上14岁的蔡方龙,他就读于九(7)班。从远山的桃林镇兴隆村搬进城后,从小学到初中他都在这里读书。他的梦想是考上习水一中,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一名工程师。自强不息,感恩奋进,这里2700多名学生中就有1800多名山里来的孩子,一颗颗梦想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发芽,未来将花开满园。
东皇街道辖区有学校、幼儿园23所,目前有在校高中生4480人、初中生3481人、小学生7399人、园幼儿3870人。这一庞大的孩子群体中,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孩子有5000人左右。
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往往不同于其他普通家庭,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受到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年龄较大、文化辅导无力等客观因素制约。思源中学一位老师深有体会地说,无论读小学或初中的孩子,需要处理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好“5天学校+2天周末+寒暑假”三个时间和空间,还有每天“4点半放学后到家长6点回家这段“一个半小时”,而这些时间节点恰恰是搬迁家庭面临的共性问题。“5天在学校,2天在家里无人管理,5-2等于0。”这位老师说,如何管理好孩子成长空间存在的“4点半”“周末”“假期”等问题和现象,这是一个空白点,不容忽视。
近年来,东皇街道和各个社区,紧紧依靠各级关工委、团委、妇联,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动社会公益机构,开展爱心行动,让关爱孩子的阳光,照亮易地扶贫搬迁的孩子。
虽是寒假,但位于东风湖畔的“益童乐园”格外热闹。温馨的教室里,唱歌的、跳舞的、写字的、做游戏的、做作业的,孩子们各得其所,怡然自得。志愿者袁大洪几乎泡在益童乐园陪伴着孩子们。他是益童乐园的负责人,据他介绍,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习水县各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进城的农村家庭。这里常年下午、周末、假期对外开放。
点亮心灯,温暖“童”行。走进位于昆仑南路红城社区广场边上的“儿童之家”,只见十来个孩子正在看书、画画、做作业。
在东皇街道易地扶贫搬迁的各个社区,几乎都设置有类似的爱心公益机构,参加公益服务的有退休人员、党员、干部、教师、大学生和社会爱心人士。每天,这里都在发生新的故事,社区干部主动作为,搬迁居民主动融入,“后半篇文章”越做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