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是落实全国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关系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近年来,各地积极试点,建设了一批社区食堂,极大方便了居民就餐,切实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近日,有网友在“天眼问政”栏目留言表示,目前社区食堂还存在数量少、缺乏普惠性支持等问题,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社区食堂建设。
那么,社区食堂运营情况如何,群众是否得到实惠和便利,怎样才能使其长期稳定运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走访。
温馨又安心 群众赞不绝口
“以前我们自己在家做饭,不仅麻烦还只有一个人吃,孤零零的。现在大家约着来社区食堂吃饭,每天开心得很。”在贵阳市经开区长江社区食堂,几位老年人饭后正围在火炉边闲聊。
长江社区食堂有20多个餐位,再配上电热炉,简单而温馨。“炉子是社区买的,就是为了让社区居民冬天吃饭感受到温暖。”长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刁小梅说。
刁小梅介绍,长江社区将近30%的居民为老年人,社区食堂为老年群体提供餐饮服务,深得群众欢迎。“目前食堂已办理上千张老年卡,70岁以上老人用餐每次仅需8元。”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长江社区食堂还开通了送餐服务。“每天会在惠民群里发菜单,如果居民有需要可以定制。”刁小梅表示,社区食堂所有食材由社区把关,比外卖更安心、更暖心也更放心。
品牌化打造 高质量服务
长江社区以居委会为主体建设社区食堂,服务群体更多为老年群体。而一些新建小区社区食堂更多是在房开商的配套设施基础上改建而成,深受社区年轻人和周边“打工人”的喜爱。
贵阳市观山湖区中铁拾堂·云著店改造成社区食堂后,现代化和设计感十足,店内菜品种类丰富、样式精致雅观,吸引不少周边年轻人就餐。
“这是在建设过程中就设计好的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云著拾堂餐饮经理李庭梅告诉记者,改造成社区食堂后,经贵阳市商务局评测验收,于2023年11月正式营业。
“我在附近美容店上班,每天都来吃饭。价格便宜不说,饭菜也很可口。”食客李女士表示,社区食堂为自己工作用餐提供了便利,非常喜欢这种形式。
将企业品牌与市政服务相结合,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也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通过“政府监管+企业服务”的模式打造社区食堂,能让老百姓享受更有品质的社会福利。
“我们会一直做下去,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李庭梅说。
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配套设施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对食材把控更严格、群众信任度更高是社区食堂的优势所在,但由于社区食堂的社会服务属性,收支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民进贵州省委调研处处长郑久平前不久就对此做过调研,他建议:应出台支持社区食堂建设的普惠性支持政策,利用现有餐饮店改造一批、集中建设一批,广泛布局建设社区食堂,尽快实现社区食堂在居民住宅区的全面覆盖。
“凡是满足社区食堂建设标准、实行微利保本定价原则的餐饮店经过认定程序,均可认定为社区食堂。”郑久平建议,对认定为社区食堂的,提供普惠性的水电气价格优惠、原材料供应、房租减免、订单保障等支持政策。
郑久平还建议,要加大对建设社区食堂的经济支持力度,完善多元筹资机制,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根据社区食堂的营收状况给予一定的运营补助或综合性奖励补助。
“我们也在计划筹建社区食堂,但对于老旧小区来说,受硬性条件的限制较大。”贵阳市乌当区观溪路街道环溪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叶开英希望相关部门在建设场地上提供政策扶持,支持大型餐饮公司、养老服务公司等可受托利用国有闲置房产建设社区食堂,支持房开企业在新建小区配建社区食堂。
社区食堂本质上是社会福利的体现,更注重其社会服务性。“建设社区食堂,一定要坚守食品安全底线,做到价格实惠、菜品丰富。同时也要丰富服务形式和产品内容,在定价上坚持微利保本,确保社区食堂能够长期运营,为广大群众提供更贴心、更高质量的用餐服务。”叶开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