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之贵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贵州实践中创造的新业绩、取得的新成效,充分感受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新探索中的鲜活实践,以贵州一域之精彩助力讲好中国新时代故事,凝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和力量,在中国作协指导下,贵州省委宣传部和中国作协创联部主办,贵州省作协、各市州党委宣传部承办的“山乡巨变——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全国文学名家大型采风创作活动,共邀请高洪波、叶辛、阿来、东西、关仁山、许春樵等40多位文学名家到贵州采风创作。

名家们以文学的目光走读贵州,探寻多彩贵州丰厚的山水人文,见证时代大潮中的贵州巨变,将贵州之美、贵州之变转换成饱含深情与厚谊的文字。文化周刊“娄山关”将陆续把这些饱蘸激情与文采的采风抒怀之作,集于“名家笔下的贵州”栏目刊发,以飨读者。

许春樵

时光倒流两亿年,贵州一片汪洋,又历经亿万年的地壳板块撞击、挤压、切割,从海底托起了沟壑纵横、犬牙交错的山峰、岩崖和陆地,在湿漉漉的光线里,动物、植物和人陆续在这片空旷的土地上进化、繁衍、生存,以人为坐标的贵州,竟早于五六十万年前,很难描摹那时这块土地上的人是怎样的相貌和表情,但有考古成果和史料言之凿凿地说,这里是中华古人类的发祥地。果真如此,从大海里冒出来的这片土地,无中生有,横空出世,因神奇而贵重,因人迹而珍贵。

梵净山10亿年前最先从一片汪洋大海中浮出海面,她像一面旗帜引领着云贵高原纷纷站立起来。走过许多名山大川,天下所有的山都有相似之处,比如山坡、山尖,而梵净山没有,红云金顶,像是双子擎天巨柱,赫然独立,直插天空,自下而上如刀砍斧劈一般,棱角分明地矗立在茫茫天际间。金顶被远古造化一分为二,栈桥链接,顶部平坦,2300多米的高空,建了释迦、弥勒两座大殿,明代以来,香火不断。山无坡,顶无尖,空中寺庙,云端香火,登上梵净山俯瞰脚下叠石向天,石峰如林,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没见过这样的山,不说“登梵净山天下无山”,说“梵净山是山的孤品”,独此一家,不开分店,理由相当充分。以黔金丝猴为代表的2000多种动物和千万年前的2000多种物种,补充注解着梵净山无法替代的唯一性。明万历神宗手书《敇赐碑》,一口咬定梵净山“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这应当是为“贵州之贵”的最早描述。

梵净山脚下云舍村早已远离了土地和乡村的传统印记,如果不是村口“中国土家第一村”的牌坊,你走进的是花园式、公园化的旅游度假中心。给她命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可以加挂一个“中国神秘自然名村”的牌子。云舍最神秘的是村里有一条800米长的河流,是世上最短的一条河,这条龙塘河从村东山脚下神龙潭深处的地下暗河中冒出来,到村南头的山岩下突然消失,水流钻入了喀斯特地貌“漏洞百出”的山岩里去了,这是天下游客从没见过的一条“来无影,去无踪”的河流。后来有人告诉我,一个村庄自始至终独自拥有一条河流,云舍村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见过人间千万条河流,见不到云舍的龙塘河。

全民卡拉OK的年代,现代音响和数码技术包装修饰的歌声在祖国大地四处回荡,一度以为这就是民间唱歌的天花板了。2017年也是深秋时节,我在贵州参加第十四届从江侗族大歌节开幕式,见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无伴奏合唱“万人侗族大歌”,不是合唱团,而是“合唱旅”“合唱师”“合唱军”。侗族大歌的广场舞台根本站不下,演员从台上一直延伸到台下观众席里,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边。听当地文旅部门介绍,舞台太小,“万人侗族大歌”实际出场3000人,唱大歌最小的孩子只有3岁,3岁的孩子穿着民族盛装站在第一排,灯光打在孩子稚嫩的脸上,却闪烁出鹤立鸡群的冲击力。歌声开始了,无伴奏的歌声惊天裂帛,响彻云霄。在现场,你感受到的不是夜色笼罩了天空,而是歌声湮没了天空,万人大歌整齐划一,如出一辙,却没有指挥,没有领唱。这成千上万人的多声部是如何清晰配合起来的,简直不可思议!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们不是用声音配合,而是用心在交流,心与心高度默契,指挥就不需要了。

目瞪口呆的同时,脑子里跳出了一个字,贵州的“贵”。

这座茶园漫山遍野,连绵不绝,一眼望不到边,置身其中,人如同一片茶叶,微茫而渺小,一阵风趟过,人就融化到了绿色的空气中,这就是湄潭县“湄潭翠芽”“遵义红”的茶叶基地。在老家皖南大山里见过数不清的茶园,但没见过这么大的茶园,60万亩,一片碧绿的浩瀚汪洋,县里领导告诉我,湄潭是“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一名,坐稳了“中国茶叶第一县”的头把交椅。县城的茶文化博物馆里,看到了湄潭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筛茶机、烘干机、炒茶机,看上去傻大笨粗的铁家伙,可都是当年全国领先的高科技,那些锈迹斑斑的机械注解着湄潭茶叶的骄傲与历史的荣光。晚饭后,主人邀请同登矗立在山顶上的“天下第一壶”,48米高的茶壶,巨无霸,抵十几层楼,坐了两次电梯,进入茶壶,壶中没有茶汤,有的是茶叶的历史和文化展览,这个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壶”与仁怀茅台镇“天下第一瓶”,遥相呼应,联手炫酷“贵州之贵”。离开湄潭那天,翻阅采风手册,赫然见湄潭60万亩茶场是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当年“红茶碎”经驼峰航线和中缅公路出口换回了抗日紧缺的枪炮子弹、药品与机械设备,一片叶子和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湄潭人说起往事,脸上兴奋的表情里弥漫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贵州总是能以你意想不到的风景和传奇魔幻的故事让游人瞠目结舌。铜仁中南门古城见到了徽州建筑群,走在中南古城里,恍惚中回到了徽州的屯溪老街,石板街上徽商的影子若隐若现。走进万峰林,同时也走进了“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峰林200多公里长,30至50公里宽,仅兴义境内面积就有2000多平方公里。这里的峰林像黔西南大地上种植的庄稼一样稠密,峰林像玉米、高粱一样呈现出丰收在望的永久景象,而绝版的“双乳峰”,逼真还原,如鬼斧神工。

北盘江大桥,从桥面到峡谷底556.4米,它不是中国第一高桥,而是世界第一,斜拉桥拉住一道红色钢梁穿过幽深峡谷,抹平了万丈天堑。峡谷深渊漫上阵阵凉气,凉气里夹杂着水气,层林尽染,秋色正浓,站在桥上,诗情画意中,却是腿脚虚软,惊得不敢喘气。“惊并快乐着”与“痛并快乐着”在这里是一样的心理体验,联想到那一年在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那个夏天的午后,大客车每经一道拐,都像是一次冒险,上车心惊肉跳,下车魂不守舍。晚上回到宾馆,死里逃生的感觉持续到后半夜。

西江千户苗寨铺天盖地,是一个村寨,也像一座城市,袅袅炊烟里缭绕着鸡鸣犬吠的声音,古寨太多,随便挪一个到我老家江淮之间,注定了风景这边独好。古寨最有名的不是少数民族的建筑和服饰,而是超出你想象力的地域风情。2017年到岜沙苗寨的那天是午后三点多钟,初冬的阳光不温不火,到岜沙苗寨大门口,8个苗族青年举起长筒枪对着蔚蓝天空,陆续扣响扳机,刹那间,枪声大作,硝烟四起,见过敲锣打鼓迎宾的,没见过开枪迎客的。在岜沙,你只要到了18岁,就可以拥有一把长筒火枪。国内唯一可以持枪的民族在贵州,在黔东南。

贵州是一本浩瀚博大的书,用很多年时间,去探索和破译贵州之贵,依旧蜻蜓点水,似是而非,要真正领悟到位,看来还得要打开书页,走进贵州的字里行间。

名家档案

许春樵: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文联副主席,获安徽文学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等。创作有长篇小说《放下武器》《男人立正》,中短篇小说集《谜语》《一网无鱼》等。

--> 2024-02-0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7006.html 1 贵州之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