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李翼舟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新局面,更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效能,增强我国话语传播影响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全方位展示国家形象。社交媒体时代,以国际受众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全方位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发出中国声音,壮大“红色”舆论场域尤为重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整合多种平台、媒体、渠道,宣介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走向实践,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提供理念思路和方法路径,让中国故事、中国智慧更加可触达,让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有更广泛、更深厚的情感认同。

提升话语转换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内容转化为应对世界问题的国际话语,推动中国国际形象由“他塑”走向“自塑”,让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广泛传播。强效的国际传播能力必须具备通达、高效的对外话语创造和转换能力,用海外民众听得懂、听得到、听得进的方式和途径,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弥合差异,打破二元对立定势。通过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也可以倒逼国内传播方式、话语表达和叙事内容的创新转换,推进融合共生传播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机制创新,从而更加掷地有声地发出中国声音,形成与中国体量相符的中国声量。

提升国际发声能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提升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转变发声方位、发声角色、发声方式,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向世界阐释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故事,驳斥西方敌对势力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霸权论”等错误言论。

打造特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支撑。完善话语传播内容,构建中国特色、世界认同的话语体系,要以文化自信为支撑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突出优势和广泛基础,提升思想传播的影响力;要善于生产和提炼标识性概念,围绕气候问题、全球减贫、国际安全等国际治理热点问题设置议题,打造“一带一路”、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话语标识,推介全球治理三大倡议,传达中国政策主张,先声夺人,引领议题,建立起一套具有明显中国标识的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引领力;要顺应“融通中外”的时代要求,以关切传播受众为导向创新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强化受众意识,利用引起受众共鸣的共情传播,提升话语传播的有效性。

构建立体传播体系,奏响“大合唱”。复杂的国际舆论局势和全媒体传播格局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当形成结构合理、资源集约、协调高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传播体系。一方面是要着重多元传播主体合作著述,政府、媒体、智库、民间多管齐下,发挥首脑外交和公共外交的定向领航作用,发挥智库媒体的“桥接型”组织作用,发挥民间外交融合共生的文化互构作用,发挥新兴媒体的传播带动作用,融合多元话语主体搭建完整媒介场景;另一方面是要整合各项资源,加强整体谋划,建立部门联动,发挥综合优势。既要重视新闻传播,也要提升新媒体、影视IP等多形态产品生产能力,做到既要理论化,也要生动化。同时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进入海外主流市场。

借力数字技术转型,强化技术赋能。一是借助人工智能做好多语种语料库建设,打破语言隔阂;借助生成式AI不仅能实现多语种的精准翻译,还能生成不同风格的文本和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内容,通过生产符合传播受众偏好的话语内容提升话语传播效力,有效促进国际传播。二是利用智能算法,及时捕获掌握世界受众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国际舆论热点及时有效做出反应,抢占先机推出“爆款”产品。其三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完善对海外受众的深度调研,对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内容偏好甚至消费习惯进行数据收集和深度分析,在传播内容的生产、分配和流通各个环节实现对传播受众的精准分类,提高国际传播的精细度和精准度。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4-01-31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6545.html 1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