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科大学付少彬博士(左三)在田间开展技术指导。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学生开展研学活动。
←贵州大学向嵩教授(中)的成果钢绞线,得到广泛转化应用,销量近100万吨,销售收入近40亿元。
工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贵州教育系统一直以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
2023年11月,一批来自贵阳、凯里、六盘水的省级专家走进六盘水,“点单式”提供科技服务。
玄武岩纤维及新型复合材料研发生产的一个“点石成金”的新材料产业,技术壁垒较高,亟须行业专家深度合作。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刘彤来到贵州石鑫玄武岩科技有限公司,为其解决玄武岩矿石本地化实验开发、熔炉拉制工艺的调整和改进等问题。
“在此之前,我已为企业提供了两年的科技服务,通过与企业科研人员合作,进一步提高了玄武岩纤维性能,也实现本地玄武岩矿石在全规格纤维生产中的应用。”看着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刘彤倍感自豪。
而在另一边的贵州学富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曹文胜正在对企业打造的智能化数据大屏提出升级改进意见。
这是曹文胜第二次来到这家企业提供服务了。他说,这是一家专门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智能化系统工程及研发的科技型公司,我们主要在企业项目申报等方面进行审核和指导,同时结合学院人才培养需求,聘请企业专家到学院任教、指派教师到企业跟岗,还通过双选会选拔优秀毕业生入企就业。
实现工业大突破,贵州教育如何发力?
把高校所能与产业所需、企业所求结合起来,贵州积极探索“校工结合”模式,推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围绕绿色植保、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化工、大数据及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共建产学研基地、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基地等融合创新平台。尤其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强化科研支撑,深化技术攻关,解决企业“卡脖子”问题,助力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贵州大学,遴选“产业技术创新副总”,服务成长型、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尤其在山地农机、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方面,解决了制茶滚筒连续杀青机加热不均匀问题、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动力系统集成关键技术问题、高端航空用钛合金抽芯铆钉“卡脖子”等关键问题。
在贵州理工学院,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需求,组建20支科技服务团队,推动政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新增横向项目77项,合同金额1797余万元。
在茅台学院,围绕白酒酿造技术成果与酿酒工艺条件优化等领域,以白酒酿造技术成果库建设、酒体设计、功能微生物的改造与利用为重点,逐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打造白酒酿造技术成果高地。
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组建博士组团“揭榜”服务新型工业化,达成精细磷化工开发、废渣处理利用、产品设计包装等多项生产技术合作开发。同时根据园区企业需求与学校跨学科跨专业“配对”,为贵州磷化、胜威、川恒、胜屯、裕能等一批企业集团短期“订单”培养输送220余名本科毕业生。
如今的贵州,“校工结合”活力迸发、加速发展。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表示,贵州高校还将持续深入贯彻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校工结合”有关部署,深入推进理工科学科专业建设强化行动和“校工结合”工作,进一步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提升我省工学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创新实施“校工结合”助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