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强专科育人才 打造医学高地

↑遵医二附院老年友善服务示范病区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

←遵医二附院与县级医院构建专科联盟。 (本版图片 胡钦 摄)

2021年,遵医二附院肿瘤科获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22年,该院骨科、眼科、神经内科、麻醉科获批省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2023年,该院妇产科、胃肠外科、胸心血管外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获批省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众多荣誉的背后,是遵医二附院加强学科群建设,大力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综合实力体现。

专科建设是立院之本、强院之基,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技术水平、人才培养。

据了解,目前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遵医二附院肿瘤科曾接诊过一名中年早期胃癌患者,生活规律,无不良嗜好,常规体检查出胃部有疑似肿瘤,后确诊为印戒细胞癌。所幸及时发现,经手术切除未发生转移,目前患者已平安度过5年术后观察期,复发的概率低。

遵医二附院根据病人机体状况、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发展趋势等,通过多学科联合会诊(MDT),进行多方法、多学科协同作战,精准诊断保障精准治疗,尽可能提高肿瘤诊疗效率,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据胸部肿瘤科副主任何思思博士介绍,遵医二附院还牵头成立了肿瘤学专科联盟,立足“黔北”,辐射西南,不断扩大恶性肿瘤诊治的辐射范围,带领区域内基层医院规范恶性肿瘤的诊治,保区域群众健康平安。

日前,患者李先生在遵医二附院完成了胸腰椎双椎体全椎整块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换重建手术。而像这样的高难度手术,国内仅有少数顶尖医院才能独立完成。

据该院骨科主任曹广如介绍,这样病情复杂、手术难度高的病例,在遵医二附院住院治疗已是很平常的事情。高水平的医疗团队和医学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让各类复杂疾病治疗、危重症的急救不再是难题。

此外,该科室针对老年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多病共存的特点,通过多学科联合会诊的形式,充分发挥医院优势,整合全院医疗优质资源,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高效优质的一站式诊疗服务。

按照遵义医科大学“一体两翼六中心”发展规划,医院不断探索创新,扎实推进区域肿瘤医疗中心建设。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经过5年的苦心打磨,成为医院以肿瘤防治为特色的一张名片。在这种诊疗模式下,医院各临床专家团队打破科室界限,多学科专家为患者提供“多对一”、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让精准医疗服务来到患者身边,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

2021年,该院肿瘤科成为医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省级重点专科/学科。学科立足于“黔北”,辐射西南,不断扩大恶性肿瘤诊治的辐射范围,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肿瘤诊治中心之一。同时,医院积极组建肿瘤区域专科联盟,进一步扩大区域领先病种和技术知名度,逐步形成区域内肿瘤医疗的品牌效应,带领区域内基层医院规范恶性肿瘤的诊治,惠及广大人民群众。2021年至2023年累计收治恶性肿瘤患者24625人次,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学科建设成果丰硕的背后,是合理的人才梯队保障。遵医二附院管理层深谙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根基和“源头活水”,只有注重人才引进培养,才能真正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遵医二附院建立起一套极富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每位医生的特点和兴趣,为其量身定制主攻方向和职业规划,通过传、帮、带以及外出交流和进修,点燃了更多医生的奋斗激情,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该院廖文波教授研究团队《脊柱退行性疾病及创伤微创治疗创新技术体系的构建及临床应用》荣获2019年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瓦庆德教授研究团队《前列腺癌骨转移机制及靶向药物防治和新材料修复骨病损的研究》荣获2021年度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入选贵州省第十三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马虎教授研究团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治疗及青蒿琥酯对其影响的研究》荣获2018年贵州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超声科曾炜荣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颁发的“2019年度群众满意的医务工作者”,骨外科病区荣获“2018-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称号,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通报表扬。

--> 2024-01-2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5524.html 1 强专科育人才 打造医学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