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陈玲
“我们仍将采用国产芯片来攻关。”这段时间,贵安新区华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念,和他的同事正忙着研发新品“轻量化一体式电机”。华旭科技专业从事汽车电子产品研究、生产、销售,“正在研发的新品电机采用国产化芯片,集‘电机+模块’为一体,是我们完成国产车规级芯片替代进口芯片的量产准备后的又一次新尝试。”王念说,只有创新才能闯出生路,不走国产化芯片这条路,没有未来。
2023年12月22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力抓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巩固提升现代能源、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优势产业,围绕“六大产业基地”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三元前驱体是生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材料。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攻关“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制备出高容量、长循环、高安全性三元前驱体,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成果成功运用到铜仁大龙年产1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产业基地,并推广到中伟股份广西钦州、湖南宁乡产业基地。
在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文数据处理团队正在处理FAST观测数据。2023年9月23日,他们通过天文电报(astronomer's telegram),向国际同行发布实验室利用FAST新发现的1例快速射电暴(FRB 20200317A)。这是贵州本土单位依托国家大装置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发现的第一例快速射电暴。
近年来,贵州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渐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差异化创新路子,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显著提升,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企业创新地位不断增强
日前,贵州磷化集团成功获得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新颁发的开阳洋水矿区东翼深部磷矿《采矿许可证》,新增磷矿资源8384.77万吨,为全省推进“富矿精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全国最大的高浓度磷复肥生产企业,贵州磷化集团始终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露天和地下磷矿开采技术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湿法净化磷酸技术全球领先。2023年7月,年产40万吨工业级食品级净化磷酸装置在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投产。这套装置中的生产技术是贵州磷化集团经过多年消化吸收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发成功的,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磷化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使科技创新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凭借自主技术创新,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建筑用密封索的系列化开发,直径最大可达200mm,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铜仁奥体中心场馆、成都凤凰山体育中心场馆等建设中成功替代进口,为我国大型场馆建设奠定强大的“国产化”基础。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全省一大批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在多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逐步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型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
扎根贵州30余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新斌在汞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健康与污染防控及大气汞循环理论等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为我国履约谈判和汞污染防治作出重要贡献。去年9月,冯新斌获2022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冯新斌说,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技工作者需要在破解重大科技难题上担当作为,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敢于啃硬骨头、打硬仗,以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同样获得2022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遵义医科大学教授何志旭,长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干细胞科技攻关,为儿童白血病和儿童地中海贫血提供诊疗方案。他带领团队完成的“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利用”项目,使贵州省干细胞研究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地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贵州紧盯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积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努力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