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1月9日,在毕节市织金县绮陌街道中营村,省人大代表、贵州巧姐民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美正忙着教学生刺绣。今年省两会召开在即,杨美白天管理公司事务,晚上还要完善代表建议。她说:“我们苗家文化不但要传承下去,还应该做成出彩的产业。”
2017年,看到家乡实施“锦绣计划”、大力发展苗绣产业的契机,在外省务工的杨美返乡创业,带动乡亲们开始研究蜡染、刺绣等民族技艺。2018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产业逐渐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越来越多人加入其中。
“只要有人愿意学习,我都教。”杨美笑着说,现在自己带了几十个学生,大多是留守妇女,还有不少是自己的亲戚邻居。6年来,她带出来的“绣娘”已有300多名,其中包含100多名脱贫群众。凭借“指尖技艺”,大家在家里就能增收。
走进公司展厅,花伞、屏风、衣服、小兔子等带有浓浓苗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各种刺绣、蜡染产品琳琅满目。“像这件衣服,它就是把现代服饰和苗家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很不错的职场服装。”杨美拿出一件白色女士休闲西装,衣领和荷包上是朴素典雅的蜡染图案,看起来端庄大气。
“既能够照顾家庭,还可以拓宽增收渠道,把日子过好。”杨美说,绣娘们可以到公司上班,也可以在家里自由完成工作,只要按要求做好产品就可以领取报酬。
作为我省“锦绣计划”智库专家,除了发展产业带动乡亲们增收,杨美还将蜡染、刺绣技艺带进校园,大力营造文化传承氛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应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些年,杨美的公司接收了不少民族文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实习实训,拓宽文化传承路子。
“我发现我们愿意留在家乡的‘绣娘’们大多文化不高,但积极好学,应该加大农村就业培训力度,并提供更多产业发展和就业政策支持。”过去一年,身为省人大代表的杨美切实履职尽责,在民族文化产业领域多方考察调研。接下来,她将带着自己的意见建议走进省两会现场,为民族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