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从旅游民宿到民宿旅游

徐强 杨春宇

“十四五”时期,我国民宿由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向了内涵建设品质提升的阶段。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背景下,贵州民宿产业发展应探索从“旅游民宿”到“民宿旅游”的路径转变,实现旅游民宿产品提质增效,强化民宿旅游核心吸引功能,发挥民宿旅游产业带动效能,真正将“小民宿”做成“大产业”。

转变思路,秉持“民宿旅游”的发展理念。随着品质的提升,民宿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拓展,民宿作为旅游吸引物,围绕民宿开展旅游活动已经成为民宿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民宿从业者应转变民宿发展方式,将民宿旅游的理念贯穿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民宿经营者可以参照景区的发展方式,以产业链思维培育“民宿+”业态,同时可整合周边已有资源,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旅游产品。行业主管部门应引导和支持地方发展民宿旅游,从顶层设计上完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组织实施民宿旅游线路设计与推介活动,指导民宿旅游产品开发。

摸清家底,开展全省民宿产业调查研究。开展民宿产业调研是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大调研工作在民宿行业的深化,调研的主要内容:一是全省民宿的基本属性,如民宿总量、类型、分布、规模、品牌、建筑形式和发展模式等;二是全省民宿的投资运营情况,如投资主体类型、投资方式、投资金额、经营年限、营收金额、营收项目构成、营销渠道、员工数量和带动就业等;三是全省民宿旅游的开发情况,如民宿旅游开发方式、开发程度和产品构成等。

融合发展,建设特色民宿旅游产品体系。贵州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功能单一的传统民宿基础上进行创新,大力实施“民宿+”战略,丰富产品业态,拓展产品功能,融入文化和科技元素,创新营造民宿消费场景,打造类型多样的特色民宿旅游产品。一是引导各地发展特色主题民宿,结合各市(州)的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定位,差异化布局田园休闲、山地运动、民族风情、非遗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主题民宿,并融入各地的文化元素和人文情怀,挖掘民宿核心卖点,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二是拓宽民宿产业融合边界,打破民宿产品以建筑和院落为空间边界、以住宿和餐饮为唯二功能的局限,推进民宿+休闲农业、民宿+在地文化、民宿+康养、民宿+体育、民宿+文创、民宿+艺术等融合发展,培育民宿旅游新业态。三是创新民宿旅游产品新形态,持续推出特色主题民宿旅游线路,率先在全国探索乡村民宿特色村寨、乡村/山地民宿旅游度假区、乡村/山地民宿旅游目的地等区域性民宿旅游产品的发展模式。

示范引领,强化山地民宿旅游品牌形象。在全省“多彩山居·醉美心宿”的品牌统领下,深入推进贵州民宿旅游的品牌塑造、舆论影响和营销推广。一是依托贵州山地旅游的品牌优势,以山地民宿建设为抓手,形成贵州山地民宿特色IP,打造“山地公园省”品牌体系中的又一省域目标。二是培育多层次的民宿区域公共品牌,构建省、市(州)、县(区)和民宿集群四级公共品牌体系,鼓励各市(州)、民宿发展重点县(区)以及万峰林、黄果树、梵净山等民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民宿公共品牌。三是开展山地民宿地方性标准探索和系统研究,出台山地民宿旅游相关标准,建设一批山地民宿样板,示范引领世界山地民宿旅游发展;举办山地民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发布贵州山地民宿旅游发展报告、贵州山地民宿白皮书等成果。四是加大山地民宿“借势”营销力度,推动民宿与景区、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的抱团联动,将民宿纳入旅行社常规旅游线路,或与旅行社共同开发民宿主题旅游线路,并开展民宿旅游专场推介活动。

共建共享,提升民宿旅游设施服务水平。坚持主客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布局完善、集约高效的民宿旅游设施体系。一是推动民宿与村寨共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道路交通、停车场、旅游厕所、导览标识等设施配套以及图书馆、文化站、非遗工坊等乡村文化空间,丰富游客民宿旅游体验。二是以标准规范民宿服务和管理,结合贵州实际,制定贵州省民宿管理办法、贵州民宿旅游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规范民宿经营管理,提升民宿服务质量。三是常态化开展民宿服务质量评比竞赛,在“贵州首届民宿管家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上,将竞赛工种拓展到前台、厨师、保洁等工作岗位。四是成立民宿管家服务技能工作室,首先在各市(州)和民宿发展重点县(区)进行培育,逐步进行范围拓展,充分发挥优秀民宿管家的“领头雁”作用,定期在工作室内开展民宿管家服务技能培训和交流。

人才保障,创新民宿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鼓励高校开展民宿专业教学和科研,在各大院校设立民宿管理专业,开设“民宿管理与运营”相关课程,培养民宿设计、管理和服务人才;探索成立高校民宿研究机构,开展民宿相关理论研究。二是引进或成立民宿产业培训学校,学习其他省份民宿学院的经验,专门从事全省民宿从业人员培训;或与其他民宿学校开展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培养和市场资源共享机制。三是搭建全省民宿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建立“高校+企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机制,采用“订单式”的方式实现民宿人才的培养和社会输送。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贵州财经大学。本文系省社科规划课题〔22GZYB51〕、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22ZD002〕阶段性成果)

--> 2024-01-10 徐强 杨春宇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4413.html 1 从旅游民宿到民宿旅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