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种好一片干净茶

高山云雾出好茶。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寒冬时节吐翠芽。 匡奇燃 摄

杨锡祥和群众一起采茶。 (受访者供图)

匡奇燃 刘朝富 方林

入冬以后,又到种茶好时节。普安的茶山上到处可见种茶人的身影。

“要想冲泡出一杯干净茶,必须从种植这第一步开始做起。”今年32岁的杨锡祥,是雄发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普安县内的种茶能手之一。他从2009年开始种茶,如今手里管护着1600亩茶园。

在杨锡祥看来,要制好茶,原材料是关键中的关键。而他保证原材料品质的法宝,就是不使用除草剂、不打有害农药,坚持人工除草,病虫害防治必须使用经专业机构鉴定合格的药物。

杨锡祥出生在一个种茶家庭,外曾祖父曾将茶产业传给外祖父,外祖父又传给母亲,再传到杨锡祥的手中,赓续传承4代人,家族种茶史粗略算来已逾百年。

传递到杨锡祥手中之时,正是普安茶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大好春光。赶上好时代的杨锡祥抢抓机遇,不断扩大家业,将茶产业发展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在外曾祖父那一辈人的时代,说是种茶,其实不一定种,他们或许只是管护了一片原生的野茶林,茶树发芽了就去采一些来揉制成功夫红茶供自家享用。”杨锡祥回忆中,虽然当时江西坡有一个国营茶厂,但不准私人制茶,老百姓只能采摘茶青卖到茶厂获得一些收入。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开始懂事起,父母承包了30多亩茶地,“远远看上去就是一堆堆长在一起的树蓬蓬,荆棘野草夹杂丛生,一点茶园的样子都没有。”

江西坡茶产业迎来转机,是在1995年左右。当时,一帮浙江人身背砂锅来到江西坡茶场,向老百姓收茶青制成“龙井”等品牌绿茶向外出售,由于人手不够,他们招纳当地人帮忙制茶,让当地人习得了炒制绿茶的手艺。

浙江茶商的到来,当地改变只能制作传统手工红茶的局面,也打破了国营茶厂的各种条款限制,杨锡祥的父母这辈人,纷纷购置工具制茶卖给浙江茶商。

外地茶商的冲击,让江西坡一带的老百姓尝到了种茶制茶的甜头,他们开始改变失管茶园的面貌,除草、修枝、施肥,只要是能让茶树生长得更好的方法,他们都用上了。

读书时代就享受到茶产业所带来红利的杨锡祥,深知深耕这片茶山必将有一番作为。2009年,18岁的杨锡祥前往浙江打工,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去那边学到制作好茶的手艺。

学手艺之余,杨锡祥还从浙江引进了3000株“乌牛早”茶苗,在家乡种了1.5亩。这批“乌牛早”到了采收期时,杨锡祥竟发现自己家乡的“乌牛早”发芽要比浙江一带的早20多天,而且高产、效果好。老家这边农历冬月下旬就可以开始采摘,腊月十五左右已经开始大批量上市,“这时候那边的茶才刚开始冒芽。”

“难怪浙江人会跑到我们家乡来收茶制茶,原来是抢一个‘早’字。”杨锡祥心想,连浙江茶商都看中了家乡的早茶优势,这更加坚定了他要在茶产业上闯出一番成绩的信心。

2012年,杨锡祥结束在外漂泊的日子,彻底回家,一心一意钻进茶山,不断拓展茶山面积。2015年,他在普安县龙吟镇高阳村开辟荒山种下800亩茶,他家的茶叶加工作坊也从几十个平方扩大到200多个平方。2016年成立合作社,建成占地5亩的厂房,以及加工红茶、绿茶、大众茶的3条流水线,打出“玛琻”普安红品牌,除了加工生产自家茶山的茶青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收购当地茶农的茶青,为茶农拓宽了增收之道。

“2023年是我从事茶产业以来,加工干茶最多的一年,总的生产了20多万斤干茶成品。”杨锡祥说,由于现金流衔接困难,不能付清茶青款,但老百姓都说:“先把茶青送来,等卖完干茶有钱了再付给我们,打交道这么多年了,我们信任你。”老百姓一句信任,让杨锡祥感动无比,所以他一直开仓收茶,多收了茶青六七十万斤。

“当然了,我收来的这些茶,都是知根知底的。做茶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收干净茶、做干净茶,不仅要确保种植管护环节天然绿色环保,而且从采茶到生产成品,再到包装,必须要确保不沾地、不落灰。”杨锡祥介绍道。

高山云雾出好茶。每年从8月份以后,茶山上大多数时间都是早晚披雾,茶树获得了充足的水分,长出一芽芽金贵的好茶。得益于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种出的茶叶茶多酚含量高,深受客商青睐。

如今,普安县的茶人们坚持严格管护茶园,用好绿色防控技术养好土壤,用好土种好茶。“种好一片干净茶”已深入人心,既对得起一方水土的赐予,也对得起天下爱茶的人。

--> 2024-01-02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3828.html 1 种好一片干净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