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媛
近日,记者在金沙县长坝镇听到不止一个村民这样说:“现在好了,我们晚上串门穿着拖鞋、不拿手电筒也不摔跟斗了。”话语朴实无华,却足以让人真切感知到乡村振兴给村里人带来的满满获得感、幸福感。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基础设施是绕不开的章节。乡村的人居环境如何,先决条件在基础设施。长坝镇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仅2023年,就争取人大代表提议、县政协督办实施双堰社区法治文化广场及公厕改造项目使用资金19.98万元,投入50万元完成长坝中学路段路面改造600米,争取县人大专项资金29万元完成双堰社区梁家坡道路改扩建和集镇排洪排涝设施项目建设等。为方便群众出行,2021至2022年全镇还安装太阳能路灯230盏,涉及11个自然村寨,覆盖1488户5011人。建设什么样的乡村,乡村建设得怎么样,村民有最直观的感受,有最大的发言权。正是这些沉甸甸数据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赢得了村民“串门穿着拖鞋、不拿手电筒也不摔跟斗”的生动“评语”。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精神文明是不可缺的内容。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傍晚时分,在占地7000余平方米的长坝镇双堰社区法治文化广场,记者不仅见到了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及各种健身设施,还感受到了法治文化公益宣传的浓厚氛围,以及广场舞大妈们的舞动激情和孩子们的运动快乐。每日傍晚广场上欢快的音乐声和拍打篮球的声音,真真切切标注着广大群众的精神富足与满足,是该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下足功夫、绵绵用力的生动“注脚”。
乡村振兴,关键在“民”。长坝镇将继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帮扶,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积极涵养乡风文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但相信,只要遵循群众路线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取得群众满意、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作成果,以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切实提升打动人心、赢得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