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霞
2021年9月获“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称号;
2023年9月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组委会授予仁怀市“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贵州·仁怀)”殊荣。
作为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和主产区,仁怀喜讯连连。
回首过往,这条产区之路仁怀走得并不轻松。国内对白酒“产区”还没有完整准确的定义,也没有系统完备的产区制度,可以说还处在一个探索前行的阶段。在没有先例可参考的背景下,仁怀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中国白酒产区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路径,形成了赤水河畔独特的产区表达。
产区企业串珠成链,集群体系圈紧核心
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群,很难形成产区,更难形成核心产区。想要规划出高质量的企业集群,那些曾经疯狂生长的“低小散弱”成为了酒都发展的“眼中钉”,产区建设的“肉中刺”,不得不拔。
2021年,仁怀市“三个一批”治理工程正式启动,清理整治退出一批、就地改造提升一批、兼并重组做大一批的白酒产业综合治理目标清晰且决断。
按照“拆除复垦类、退出转产类、兼并整合类”分别制定奖补政策,清理退出一批无证无照的企业,河岸越来越清爽。
实施企业“四改造一建设四提升”,完成企业“四改”995家,行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生产耗能明显降低,每酿造一吨酒用水量减少约20吨,生态越来越好。
按照“企业自主、依法依规、真兼实并、规范建设”原则,通过就地兼并、整合入园等方式,整合减少企业310家,企业越来越规范。
“三个一批”如同一记惊雷,震耳欲聋的声响过后,是酒都的涅槃嬗变。
仁怀120.44平方公里的生产功能区已划定为15.03平方公里茅台酒产区、53.03平方公里茅台镇传统优势产区、52.38平方公里仁怀集聚区“三大产区”,细化分为8个片区、27个管理单元。129家规上酒企星罗棋布,看似见缝插针,实则有序可循,形成了“茅台引领、群星闪耀”的核心产区企业集群。
传承与创新携手共进,高品质成就酒都自信
对仁怀的各家酒企而言,传承和创新是永恒的话题。
有的想把“老字号”用好用活,生产和销售都走的传统路线,主打一个本真。
茅台镇向阳村的文中酒业在当地来说算不上老企业,但是经营者却一直秉承传统的酿造工艺,不仅提出“不产串酒、不作添加、不搞仿冒、不购基酒,坚持纯粮酱酒、坚持足年窖藏”的生产原则,就连销售模式也沿用酒企最“原始”的经销商路线,“触网”对于这家企业来说,是对自己产品品质的不自信。
然而,就是这家生产与销售似乎都“老掉牙”的企业,年产值却达到了3亿元。
已成立24年的钓鱼台酒业,如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智能化酿造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钓鱼台的办公区,钓鱼台酒业质量管理部部长孙朋朋用电脑演示了企业开发运用的智能酿造平台,平台的另一头则连接着员工们的手机端。
“时间、温度、体量都能够在平台上一目了然,手机上掌握信息,实时结合车间的情况,整个生产周期我们都能够完成得很好。”车间主任赵举得所管辖的九车间是该企业最大的一个生产车间,112个窖池是其他车间的整整两倍,工作量可想而知。但自从有了智能酿造平台,年仅37岁的赵举得管理起来依然自如有序。
另一边,国台酒业在秉承大曲酱香工艺的基础上,历经10多年6次创新迭代,建设智能车间、数字酒库,初步构建了覆盖原料种植、机械制曲、智能酿造、数字营销等全产业链集成创新体系,走在了白酒行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前列。
仁怀的酒企用出彩的成果告诉世人,传承与创新并不相悖,而是更好的延展和可持续,只有二者统筹发展,才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实现高质量的跨越。
个性化与多元化并驾齐驱,产区之美包罗万象
走进成义烧坊,历史感瞬间扑面而来,仿古做旧的大门,历经岁月沉淀的百年原木,极具特色的雕花酒博馆,每样建筑似乎都蕴藏着一段故事。
一直以来,成义烧坊坚持突出创新酒旅体验、消费体验,创新营销表达,不断在老厂的基础上对酒庄进行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从作坊向酒庄的跨越。
以往这里是商贾迎来送往,如今游客流连忘返。成义烧坊不仅年产值25亿元,还为来客留下了“小而优”“小而美”的精品酒庄印象。
中国白酒产区以个性化的酒庄表达、风味表达、文化表达的时代正在到来。
仁怀作为产区建设的探索者,个性化将是其跻身“一流”世界白酒产区的“撒手锏”。
除了蹚出个性化发展的路子,仁怀还积极拓展“白酒+X”产业群,大力发展包装设计、智能仓储、现代物流等配套产业,多元化形成以酿造为纽带、上下游链条相衔接、跨界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
坐落于仁怀市鲁班大道与冠英路交汇处的中国·酒都酒包材市场,热闹非凡。贵州华富天玻璃包装有限公司在这里做出了年产值1.5亿元的骄人成绩,公司主打的产品是高端喷釉瓶,月产能可达400万个。
贵州酣客君丰酒业有限公司包装车间3条包装流水线开足马力投入生产,每天有100多人上线,日产量在5000件以上。
如今,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贵州·仁怀)之美可谓是包罗万象,个性化与多元化并驾齐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