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召开的贵州省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团队完成的两个项目分别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围绕贵州省全国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创建工作,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近年来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协同,积极服务贵州省能源行业,谋求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与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按照“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重点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动力专业组建“三峡班”,该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培养,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之间的联系。”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张靖说。
产教深度融合也极大推动了电气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学院4个本科专业中3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项、省级金课6项。
张靖介绍,学院充分结合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全日制工程硕士以及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各自的特点,融会贯通三者培养过程,解决电力企业实际生产问题,并逐步建立了以实际科研项目为背景的科学研究技能训练库,进一步训练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贵州大学立足各学院特色和优势学科,协同行业领域龙头企业,汇聚校企合力,深度匹配产业需求,不断探索和创新高素质复合型理工科人才培养新机制和新模式,铺就了贵州大学“强工科”建设的“高速路”。
据统计,贵州大学每年培养工科研究生1800余人,占全省80%以上,培养工科本科生3700余人,占省直高校50%以上。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排名96位,获国家级奖项235项,工科贡献60%。
为满足企业对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需求,贵州大学还围绕十大工业产业,积极开展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等工程类专业博士点的申报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新时代贵州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着力彰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作为。
10月27日至10月31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贵州大学成功举行。
在本次“挑战杯”终审决赛中,贵大学子斩获了国赛11个特等奖,其中主赛道3个特等奖,揭榜挂帅5个特等奖和2个擂主,红色专项1个特等奖,黑科技2个特等奖(“星系级”),四个赛道同时实现了贵州大学此前特等奖“新”的突破。此外学校还获得了3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以及优胜杯,赛事总积分和各赛道获奖数量均居全国前十,创贵州大学“挑战杯”历史最好成绩。
抢抓2023年“挑战杯”大赛在贵大举办的机遇,贵州大学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提质。
横扫千“菌”团队创制出绿色农药新型悬浮剂的杀菌剂,有效解决了植物细菌性病害难题。团队深入多地开展田间推广试验,45个示范应用点应用面积超过10万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团队提出“智云助手——基于一段式目标检测算法的疲劳驾驶智能识别方案”,当车主出现疲劳驾驶行为时,智云助手会进行语音提醒并发送短信至亲人,为车主的出行保驾护航;
物理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共同组建团队Quantum Spear,依托贵州省大数据应用推广中心,开发了一款全面服务量子金融的软件——Quanfica,目前该软件已完成各项测试,并在国盾量子计算机上部署应用……
以“挑战杯”“互联网+”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为着力点,贵州大学修订了与大数据等特色产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电子信息、机械等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数字经济、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相关课程模块,实行“学习+基地+实践”和产学研合作模式,培育跨界复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园等多部门加强联动,聘请校内外导师,加速学生科技成果孵化,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联动的科技创新合作生态。
学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创业学生企业提供优惠服务,设立600余万创业种子资金为园区优质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扶持。近3年,大学生企业获得知识产权143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35件,注册商标27件,软件著作权58项。并带动就业1176人,接受应届毕业生创业就业145人,接纳大学生、研究生实习人员6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