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融入思政课程

雷文

党的二十大精神蕴藏着深厚的育人价值,要及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教师主力军建设,把握“情”的切入点。思政课教师要全面理解、解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理论知识和精神实质,掌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三件大事、取得了16个方面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特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个方面的重大部署、部署全面加强党的建设7项战略任务。在系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基础上,梳理贵州实践案例,了解授课对象情况,根据思政课特点,遵循思政课教学要求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我省实践案例,有机融入教学内容。

用好课堂主渠道,夯实“知”的着力点。根据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应通力协作、灵活多变,结合实践案例,保证全覆盖、分科目、不重复地融入思政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框架。结合学生实际,启发引领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讲授过程中注重采用讲授法、互动教学法、案例法、情境代入法、讨论法等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真实地呈现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维反应与情感共鸣,满足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理论讲授的着力点。此外,以网络宣传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外延,拓展学习资源,多渠道呈现党的二十大精神。

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信”的共鸣点。面对不同类别高校,在教学内容与党的二十大报告融合时,应根据顶层设计在集体备课中统筹规划,思考“怎么融”“如何融”,主渠道中“怎么讲”“如何讲”,吸引学生兴趣点。此外,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需求,思考自身的理想与现实、需求与生活、升学与就业之间的具体问题,与时代使命同频共振,在思政课中学到、悟到,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信”的共鸣点,坚定理想信念、毅勇前行。

理论融汇实践,拓展“行”的落脚点。各高校应根据学科及专业特色,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力军作用,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以校园活动为依托,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检验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在理论学习与校园活动中自觉明知自身使命担当,引领大学生主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将自身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让专业知识服务到实处,拓展“行”的落脚点,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本文系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023GZGXRW023〕成果)

--> 2023-12-27 雷文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3035.html 1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融入思政课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