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尹长东 聂娜 杜延卿 周强
年关越来越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一家蔬菜基地务工的岑万秀和几个同乡,每天从早忙到晚。
“上班吃住不花钱,年底有奖金,这两个月好好上班,过年时能存个万把块钱回家。”电话那头,岑万秀带着浓浓的紫云口音,言语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岑万秀的家,在离百色300多公里外的紫云自治县板当镇。7年前,一家人与1980名群众一道,阔别大山搬进镇上的圆梦社区。
新家125平方米,三室一厅,岑万秀打心眼里满意。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的小寨关村比起来,新家水电路全通,楼下广场、花园、超市、学校一应俱全。
从山村到城里,岑万秀感觉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新房刚住两个月,一家人有了卷起铺盖回村里的念头。
“城里房子是好,但柴米油盐样样花钱,电冰箱、烤炉用着是方便,就是用电太凶了。”粗略一算,岑万秀说:“大的支出就是买菜和水电费,每天睁开眼就是几十块钱的花销。”
“水土不服”的不只岑万秀一家,没住惯楼房的老人找不到家;做饭不会用电饭煲;舍不得丢掉的木柴堆到了客厅……搬迁后怎么生活?一家人如何找工作挣钱?问题接踵而来……
为了消除搬迁群众的这些陌生感,社区组织党小组、片区长、楼栋长、联络员与志愿服务队,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便民服务卡送到每家每户,就是为了帮助群众尽快熟悉环境。只要有困难,一个电话就有网格员上门,社区还设置一站式服务窗口。”圆梦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李竹说。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很快,焊工、电商、家政服务等培训在社区开课,就业岗位同步推送,包车把务工人员从“家门口”送到“厂门口”。社区服务队随叫随到,为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在外工作多年的岑万秀已成为一名蔬菜产业工人,每年从甘肃金昌市到广西百色市,一年四季工作不断,“只要人勤快,一个月能拿到6000元左右。”丈夫彭才海在家成为一名护林员,方便照顾母亲的同时,还能补贴家用。
村民班桃花也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直接受益者,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目前在社区伞骨加工车间务工:“家门口上班,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还不累。”
“她赚的是零花钱,她老公在浙江船厂上班,工资待遇高。”接过话茬,社区干部孟华笑着说:“班大姐的丈夫儿子都在外务工,她每天早上送孙子上幼儿园后去车间上班,下班后在活动中心跳广场舞。”
进城、安家、乐业、圆梦。如今的圆梦社区楼房错落有致,街道干净整洁,处处欢声笑语。
在这里,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过上好日子。“目前,圆梦社区就业人数达到1045人,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实现一户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要求。”板当镇党委书记匡永豪说,通过开展订单式培训,再利用“安心干”平台精准推荐岗位,输送劳动力输送到广州等地就业务工,群众有技能、有活干、有钱赚,致富劲头十足。更让人欣喜的是,不少在外闯出一番天地的致富能手陆续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
从衣食住行到生活变迁,从走出大山到走向富裕……圆梦社区的7年变迁,是紫云聚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生动缩影。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紫云自治县完成搬迁4875户20270人。今年累计培训371人次,收集并推荐就业岗位5.4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