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力维
初冬,非洲进口“红木”首次运抵贵州码头,乌江正式开启进出口国际货运新通道。而今,复航后的乌江上轮船鸣笛声时时响起,逐渐迈入常态化和稳定化发展的新阶段。
纵览黔贵大地,一条条上天、入地、出海的大通道,描绘了打开山门的开放图景,初步构建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水运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刷新全省交通的便捷度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重塑了开放新格局,使贵州成为“一带一路”在西部重要的陆海连接线。
眼下,全省一个个交通项目加快建成,让区域与区域之间距离更近。随着内联外畅的开放通道日益完善,我省正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以西南陆路交通枢纽为“穴位”激活全省上下发展活力,为内陆开放的贵州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增量。
大道如虹筑坦途
11月24日,贵阳经金沙至古蔺(黔川界)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为贵阳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又添一条“快车道”。
两个月前,全长118公里的重遵扩容高速全线通车,这是我国西部地区经重庆、遵义、贵阳至珠三角腹地、西南出海口的最便捷运输通道。
云端筑路,万桥飞架,条条大道抚平峻岭崇山,将贵州连接成一个“高速平原”。早在2021年底,贵州高速公路总里程就突破8000公里,高速公路综合密度升至国内前列,与周边每一个省(区市)形成至少3个省际通道,开放的格局不断打开。
高水平开放是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贵州过去的快速发展受益于交通,未来的高水平开放更要交通先行。
12月19日,贵州交建集团投资建设的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钢桁加劲梁首件试装验收圆满完成,这座在建“世界第一高桥”的施工进度迈出重要一步。
碧绿的牂牁江之上,纳晴高速首座“纯贵州造”悬索桥明年完工后,两岸行程将由1小时缩短为1分钟,铺就贵州与四川、广西之间的快速通道。
塔吊林立、工程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忙碌作业……岁末年尾,贵平高速公路项目全力以赴攻坚全年目标任务,省内首个智慧梁场已投入使用,预制T梁生产周期由传统的7天缩短至1天,为以智慧梁场为代表的智能建造技术在贵州省实现市场化、工业化、规模化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智”造高速的品质提升。
飞驰电掣高铁网
今年8月31日,连接黔桂两地最便捷的交通大动脉——贵南高铁全线投入运营,实现了黔中至北部湾的便捷互通。
一路向南,贵南高铁串起一条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黄金旅游线”。全线开通运营一个月,荔波站发送旅客就达14.2万人次,“坐着高铁去荔波”成为新的出行风尚。
不只是荔波,沿线龙里、都匀、贵定、独山等地伺机而动,抢抓贵南高铁交通红利,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股澎湃动力,正把黔桂两省区,以及它所依托的“泛珠”区域大合作,推到一个更加开放、深化合作的新格局。
摊开中国地图,南北向的渝贵铁路—贵南高铁,西北东南向的成贵高铁—贵广高铁,东西向的沪昆高铁,这三个重要铁路通道在贵阳汇合。以贵阳为中心的贵州高铁“十”字型主骨架更加稳固,让我省“北通、南达、东进、西联”更为便捷,进一步巩固贵州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
截至2022年底,全省铁路里程达到4019公里,其中高铁1608公里,我省与周边省会及全国重要城市实现了高铁联通,全面融入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
铁路,作为“经济起飞”的脊梁,让中欧班列,中老班列、黔粤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专列在贵阳国际陆港呈现融会贯通之势,越来越多的“黔货”走出大山、闪耀世界。
北上南下达江海
11月下旬,2200立方米非洲进口“红木”历经百天“江海联运”“干支联运”的大宗物资运抵贵州码头,乌江航运走出国门。
2021年,乌江黄金水道被唤醒,实现全线复航。2022年,思南港邵家桥港区建成,这是乌江复航后全省首个投入运营的“港口园区化”项目。2023年,乌江集装箱运输实现首航,为黔货出山开辟新的战略通道。
12月4日,遵义市播州区楠木渡码头,一批由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桥梁用主缆绳由两艘“航电”系列船舶从乌江起运,经长江发往浙江省嘉善县,这是贵州钢绳集团首次选择水路物流运输。
社会各界对乌江水运发展充满信心,12月1日至12日,贵州乌江沙沱通航设施过闸量呈井喷式增长,过闸船舶达到70艘次,占全年总过闸艘次的14%。
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贵州水运发展内容,“北上长江、南下珠江”大通道建设被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7月,2023年珠江水运发展高层协调会议在贵阳召开;11月,川渝滇陕黔五省(市)在贵州遵义召开共同推进长江上游地区航运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第三次交流会。贵州与多省携手,积极构建“一盘棋”发展格局,共同推进珠江水运和长江上游地区航运高质量发展。
近日,贵州、重庆两省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渝黔深化合作推动乌江航运高质量发展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计划用五年时间共建29个重大水运项目,总投资约383亿元。根据《实施方案》,到2027年,将基本建成乌江航道与沿江铁路、高速公路联动发展的沿江综合立体交通网,乌江“航道通行千吨级、港口吞吐千万吨”目标指日可待,有力推动贵州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西南腹地向云端
12月13日,一架来自印度加尔各答的波音737-700货机装载3吨指定监管商品“青蟹”顺利抵达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2小时后,该机装载16吨货物从贵阳飞往印度加尔各答,标志着贵州首条国际货运航线开通。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经过二期、三期改扩建后,现运行2条跑道、3座航站楼,每年可保障旅客3000万人次出行,并成为涵盖航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立体式交通枢纽。贵州民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仕炅说:“当下,我们深化交通融合,继续加大与其他交通方式联动力度,创新推动‘空铁路轨’融合发展,构建更加丰富完善的‘航空+’产业生态圈。”
越来越立体化、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综合交通方式,使旅客乘飞机抵达贵阳后,可通过飞机、高铁、地铁、陆空联运(长途换乘)、机场巴士(空港巴士)、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交通工具实现换乘。陆、铁、空无缝联运,助力今年以来贵阳航空市场恢复向好,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旅客吞吐量较2019年增长9.8%,10月4日、5日连续两天创历史新高。
蔚蓝的天空,贵州的民航发展飞得更高、飞得更快,一个开放奋进的贵州正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目前,贵州机场已形成“一枢纽十支线”11个机场布局。加上在建的威宁机场、黔北德江机场、盘州机场,到“十四五”末,将基本形成“一枢纽十三支线”的机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