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肖时珍:讲好贵州喀斯特故事

2013年8月,肖时珍(右二)陪同IUCN专家评估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供图)

刚过不惑之年的肖时珍,已拥有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贵州4个世界自然遗产申遗专家团队的核心成员、秘书长,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等多个头衔。

22岁,研究生一年级,肖时珍跟随导师熊康宁,第一次接触到世界自然遗产申报。

那年9月份新生已经开学,熊康宁带着肖时珍和几个研究生参加了在云南召开的一个关于世界遗产的国际会议,当时的分组小会,讨论了中国喀斯特申遗的有关事项,会上经过专家讨论,确定将中国喀斯特改成中国南方喀斯特进行申报。

如何讨论申遗的事?为什么要把中国喀斯特改成中国南方喀斯特?这些是肖时珍第一次接触到关于申遗的重磅知识。而新西兰学者威廉姆斯从青藏高原开始到云贵高原、再到广西、一直延伸到下龙湾,讲述对于全球来说独一无二的喀斯特演化故事的过程,也深深影响着肖时珍,她申遗的思维和讲述故事的方式,从此刻开始铺垫。

参会回校之后,肖时珍接到了“影响她一辈子的重要任务”——研究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可以说那时,她与导师熊康宁,甚至是整个贵州,都是从零开始接触这份指南,为后续申遗打下了良好基础。

天天“啃”全英文文本,结合贵州申遗情况捋思路、提想法,给老师汇报,一直到正式启动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肖时珍全程参与。

在申遗文本初稿基础上又经过反复打磨、修改、专家论证,最后将文本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是2006年。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正式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荔波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

后来的赤水、施秉、梵净山,贵州的每一个世界自然遗产的申遗路上,都留下了肖时珍的印记。

“每一个遗产讲述的都是它独一无二的故事。”对于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肖时珍也有了很多想法。以科研促保护,以科研促发展,是她认为的一个核心关键。

“我们的发展一定是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研究之后才知道价值重要性在什么地方,才知道要保护什么?发展什么?展示什么?然后用这些成果来促进旅游、科普、管理等。”肖时珍说。

肖时珍有一种情怀,既然是贵州人,又身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一定要把全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做好,而首先肯定是把贵州的世界自然遗产做好,自己有责任为保护和传承世界自然遗产尽一份力。

为此,在近20年的申遗路上,肖时珍都尽了自己的全力。熬夜加班、通宵达旦已是常态,怀着孕还跋山涉水全程陪同专家考察点位做翻译甚至是带着出生刚两个多月的儿子四处辗转忙碌申遗有关事项……

肖时珍用满腔热情,投入贵州申遗工作,只为了能更好地述说世界自然遗产这个故事,让所有人都能了解、喜欢并发自内心地去珍惜保护世界自然遗产。

--> 2023-12-2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2597.html 1 肖时珍:讲好贵州喀斯特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