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熊康宁:薪火相传的“申遗人”

2006年8月,熊康宁教授(前排左二)陪同IUCN生物专家考察荔波提名地。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供图)

熊康宁,1958年生于贵州威宁,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院长、贵州省喀斯特首席顾问,长期坚守喀斯特与洞穴、石漠化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保护与山地旅游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第一线。

2003年至今,在贵州20年的申遗道路上,熊康宁教授全程亲历了贵州四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从无到有,作为贵州申遗专家组组长,熊康宁带领其申遗团队攻克一道道难题,将贵州申遗精神薪火相传,以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为贵州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保驾护航。

2001年,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在当时的省建设厅成立,通过组织专家团队多次考察喀斯特地貌,确定遗产预选地的区域,组建工作组全面开展资源调查和资料收集,贵州省申遗工作进入快车道。

“2004年8月13日,我的老师杨明德作为中国喀斯特学家,正在为荔波喀斯特是否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而奔走。不承想,在驱车赴荔波考察途中出了车祸,因公殉职。”时任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的熊康宁说。

时年46岁的熊康宁临危受命,接过老师的衣钵,作为申遗团队的首席专家开始了自己与贵州世界自然遗产的不解之缘。

“老师鞠躬尽瘁,那个时候我心想,一定要完成他的梦想,因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是老师的事业,更是贵州的事业。”

这条路,熊康宁一走就是10余年。从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到梵净山,因为长期的野外工作,申遗团队中的很多人都有过在科考路上遇到黑熊、差点失足跌下悬崖、带高危病况坚持野外考察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熊康宁与其所带领的申遗团队,科学严谨、坚韧不拔,克服了申遗路上一道又一道难关。

“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项目,是世界上遗产地面积最大、组成地最多的世界遗产地,贵州、重庆、广西借此实现世界遗产地“零的突破”。

曾任“中国南方喀斯特”一、二期申遗项目专家组组长的熊康宁回忆,这两期申遗项目均由贵州省牵头完成,凝聚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由11人组成的贵州专家组成员中,有9人来自贵州师范大学。

经过熊康宁科研团队历时12年的努力,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项目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贵州赤水自然遗产地申遗项目成功入列“中国丹霞”捆绑项目并成功申遗;2018年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梵净山获准入列《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3处,世界自然遗产总数超越之前并列的澳大利亚和美国,居世界第一,贵州也成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按照标准,每一次申遗我们的专家团队都要提交十多套申遗材料,随着一个个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科学生涯是有意义的。”时至今日,已经年过六旬的熊康宁每天依然有忙不完的工作,因为贵州还有好几个地方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 2023-12-2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2596.html 1 熊康宁:薪火相传的“申遗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