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媛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科学方法和工作制度,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法宝,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准确把握“四下基层”蕴含的精神实质,通过深入一线察实情、找问题、谋良策、促发展,从而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答卷。
“四下基层”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从理论层面上讲,“四下基层”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不仅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等重大问题,构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实践,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为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具体到现实社会,“四下基层”下去的是一线,抵达的是民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仅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最终必将汇聚起磅礴人民力量,从而夯实夯牢发展根基。可以说,“四下基层”集中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工作方法。因此,必须强化宗旨意识,秉持坚定的人民立场,树牢为民造福政绩观,进而用实际行动,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小事难事,从而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四下基层”蕴含着鲜明的实践导向。实践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标识。历史和现实也告诉我们,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群众诉求日益多样。如何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坚持以深化调研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以汲取群众智慧指导实践发展成为时代要求。“四下基层”就是着眼于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发展落实在基层,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因此,必须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作为服务群众的主战场,通过“四下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化解基层矛盾,推动强化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推动人力物力、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基层下沉,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四下基层”蕴含着科学的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四下基层”立足于“下”、植根于“民”,落实到“干”,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从内容上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与民众达成思想共识的重要前提,调查研究和信访制度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路径,现场办公是解决民众之困的具体落实,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形成对政策的补充与完善,如此循环反复、不断上升。可见,“四下基层”既是思想也是作风,既是制度也是方法,不仅回答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也蕴含着新征程树牢群众观点的重要方法论,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把心贴近人民的实践载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法宝和转变干部作风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充分运用“四下基层”制度,通过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各项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下基层”蕴含着强烈的担当精神。担当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行动。“四下基层”说到底就是不务虚功、实干担当,既要身入基层,又要心到基层,更要干在基层,通过真抓实干把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落到实处,从而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说,“四下基层”不仅展示了为民务实、踏实干事、不谋私利、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也彰显出直面人民群众诉求和地方发展难题,勇担使命勇挑责任的担当精神,从而构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鲜明时代标识。因此,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真抓实干的务实举措,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ZDA12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