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星 刘万千 吴兴娟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任务。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打造以“匠心立魂、匠行为根、匠技在身、匠尺形标”为内核的忠诚工匠育人品牌,推动职业教育育人成效最大化。3年来,该校先后获批省级“双高校”建设单位、贵州省教育系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依托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先进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等称号,学校整体迈入职业教育“第一方阵”。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提出“深耕高端装备制造、培养忠诚工匠”的办学定位,通过构建“大党建”“大思政”“大技能”协同育人格局,努力从体系上完善、资源上拓展、内容上丰富、方法上创新,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为高职院校构建忠诚工匠育人体系提供了实践范本。
■ 同频共振 构建“大党建”育人格局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把政治忠诚作为办学的鲜明政治底色,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坚持和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探索出了"一体两翼五大环节"的体系以及一个专业支撑、多个社团联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育人这一中心的“大党建”工作格局。“一体”即理想信念教育,“两翼”即理论学习与业务能力提升,“五大环节”即校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员“三会一课”制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团组织“三会两制一课”制度。
该校开设党务工作专业,组建了一批由党务工作专业学生、全校大文科类教师以及部分工科专业学生组成的忠诚工匠文化宣讲队,让党建引领走出校门,走下基层,发挥党建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形成全校上下联动,纵向贯通、横向拓展、整盘棋统筹推进的工作局面。近两年学校荣获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示范党支部2个,获评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优秀共产党员”2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个人3人、获批全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立项3项,在全省高校2021、2022年度党建成效考核中获评“第一等次”。
■ 培根铸魂 塑造“大思政”育人格局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坚持“大思政”育人体系和“大思政”课程建设的辩证统一,以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目标,以建设贵州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标杆院系为抓手,创造性构建起“政校行企”四方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该校强化“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学校将忠诚工匠文化贯穿各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五育并举”理念,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根,培育工匠精神铸魂,促进全面发展,力图打破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课程的育人壁垒,构建“五结合一互补”的忠诚工匠课程育人体系:即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学校课程与岗位知识技能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课堂与社会课堂相结合,一二课堂互补。并将职业生涯规划、忠诚工匠两门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引导学生更好地制定学习成长计划和明确忠诚工匠概念。将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技能实习前一学期,引导学生对标岗位需求,做好职业规划和技能掌握。
学校还设立了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充分发挥科学研究成为学校规划和发展智库的作用,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并以集群化模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破解学校“科研领军人才不足,带头人培养不够,科研团队不稳定,资源分散、零敲碎打,科研人员单打独斗,战斗力不强”的科研困局,形成大平台支撑大德育的效应。
同时,该校依托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牵头成立了清镇职教城思政联盟,抓住建强思政教师队伍这一“牛鼻子”,推进清镇职教城思政联盟为“大德育”服务,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提供平台,为全省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培养塑造出一批科研能力卓越的教师队伍,推动建立职教城思政教师流动机制,破解学校编制数不足造成思政教师紧缺、大班化教学突出等问题。目前,该校入选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对象”1名,入选贵州省“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对象”1名,入选贵州省2022年“最美高校辅导员”1名;入选2023年“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选树对象”“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1名;入选第二届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称号1名;入选全国机械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名、全国机械产业协作联盟指导委员会委员8名、省级产业导师9名、省级行业协会专家库16名。
此外,学校利用每年6月的忠诚工匠文化活动月活动,连续两年举办全省教育系统“大思政课”,探索“政校行企”四方协同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范式。“大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紧扣时政热点和贵州本土的亮点,邀请行政领导、行业企业大家大师、道德模范、优秀毕业生代表、身边榜样等作为授课教师,建构“政校行企”四方协同育人模式。在教学形式上,探索“理论讲授+艺术展演”的艺术思政课模式,将德育和美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鼓励青年学子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该校将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应用到开学第一课、党团课、班会课、第二课堂、招生宣传等环节,每一届学生均有2次机会参与全省“大思政课”建设,且学生毕业后还会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持续参加“大思政课”,实现忠诚工匠课程体系贯穿式育人。目前,学校已承办两届全省教育系统“大思政课”,共有4000余名师生参演,近25000名师生观看,全网点击量超过5700万人次。
■ 强基固本 形成“大技能”育人格局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的一种类型教育,文化是其营养,技能是其生命。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深入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在专业布局上,该校紧密对接贵州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以服务贵州“四区一高地”战略和工业倍增行动计划为目标,打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三大专业群,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急需领域、技术革命领域布局,优化人才供给和产业人才需求匹配度。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以“岗课赛证”融通推动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生态。确立“1+3+N”产教融合模式,全校25个专业与国内538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与比亚迪和吉利等世界500强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依托“一院一园两馆三中心”国家级、省级育人平台开展技能实训和育人实践,聚力在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各类型赛道上寻求突破点,在“课程职业化”与“职业课程化”的过程中推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近两年,学校在“互联网+”“挑战杯”“筑创荟”“中国创翼”“中国TRIZ大学生创新方法”等创新创业大赛7项双创赛事,共获省级金牌(一等奖)5个、银牌(二等奖)15个、铜牌(三等奖)16个。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类奖15项;获第二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获2022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物联网技术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赛项一等奖;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视节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2023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赛项国际总决赛一等奖,还与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并列获得一枚银牌,创造了贵州职业院校在该项比赛中的最好成绩。王秀木同学获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增材制造赛项优胜奖(第四名),系贵州今年唯一获西部技能之星称号的学生,进入国家集训队备战世界技能大赛。周靖老师获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职工组一等奖,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
■ 特色彰显 打造忠诚工匠育人品牌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积极探索以“四匠文化”为内核的忠诚工匠特色育人品牌。通过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的“四个研究方向”,引导教师系统性梳理和研究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探索“本”“道”“器”融合,为师生注入忠诚品质和工匠精神筑牢基本盘。
职业教育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根本,坚持知行合一、遵纪守法,在教会学生知识和道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动手,实现技能积累与精神养成的统一。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提炼忠诚工匠文化内涵,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行业企业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职业大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推动以文化人、人文化成。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治理结构和先进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以党章党规党纪为标尺正身立行,以良法善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引导学生树立“专”“精”“艺”的品质追求中,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以匠技在身为目标,搭建起“一院一园两馆三中心”——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长征精神主题园、工业博物馆和校史馆、军民融合中心和理想信念教育中心及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中心,作为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场景教学、场馆育人的作用,为课程职业化提供平台保障。
忠诚工匠育人评价体系是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点和难点。该校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结合行业、产业、职业、技术、区位等特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构建“政校行企生”多元主体,融合职业能力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标准、教材标准、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校校、校企联合研究基地,对岗位技能标准、课程、教材开发与应用进行评估,以整合各自的优质资源。对接岗位技能标准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数字化、融媒体教材,建立合作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把专业能力和标准在全校立起来,实现作风大转变,能力大提高。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通过忠诚工匠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动职业教育回归育人本位,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成长成才路径,有效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大众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发挥出职业教育阶层流动和人才振兴的“新引擎”作用。
下一步,该校将紧紧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对标对表国家“双高校”建设和职教本科申报建设,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育,努力朝着“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的职业教育目标奋力迈进。
(本版图片由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