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怡
近日,在纳雍县寨乐镇葛花村石漠化综合治理点,寒风卷着灌木丛呼呼作响。60多岁的村民罗占山顶着风,管护今年年初种下的树苗。
“还不错,今年栽的树目前都存活了,期望都能长成参天大树,再也不要出现漫山雨水夹着黄泥堵住河道的情景了。”罗占山说,种下树苗,保水固土,让绿意布满山间,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石漠化是一种底层岩石大面积裸露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在毕节多个县(区)都存在。自2008年毕节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累计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2350.44平方公里,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在实施石漠化治理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植树造林 荒山披绿
纳雍是毕节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县。2008年被列为贵州省第一批石漠化综合治理55个县(市)区之一,2011年被列为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治理县之一。
在开展石漠化治理过程中,这里的群众不断植树造林,让荒山披上了绿装。
一把小锄头,肩上挂着小背篓,装着几株小树苗,寨乐镇葛花村村民罗占山一大早就和村民们一起来到山上。“你现在能看到远处山上还长着绿树,10多年前,这些山上可都是光秃秃的很荒凉。”罗占山直起身子,指着远处几座山头说。
“喀斯特地貌本来就难蓄水,再加上曾经毁林造地开垦过度,更加剧了石漠化。”纳雍县林业局局长王鑫介绍,像葛花村这样山高坡陡,土地破碎的村子纳雍还有不少,这些村过去一遇到暴雨,雨水冲刷着山上的泥土,流成一条条“小黄河”,水土流失,久而久之石漠化越来越严重。
为治理石漠化,纳雍县根据林分现状、立地特征、修复类型、修复方式、树种选择,共设计5种抚育修复方式和9种修复模型,实施治理。
2022年,该县就投入7220万元,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10.8万亩,涉及13个乡镇(街道)。
“项目建成后将提高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促进退化林分形成正常生长发育趋势,优化林分结构,增强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利水土保持。”王鑫介绍。
治理有效 兼顾产业
在治理同时,毕节市也在思考如何让石头缝里“长”出致富产业,鼓起群众腰包。
在赫章县威奢乡,1200多亩大马士革玫瑰正处于冬季管护期。2018年,经过招商引资,浙江商人周建枢来到这里,流转土地发展玫瑰花产业。
“威奢乡石漠化严重,石头山不固土,水土流失严重。”周建枢介绍,大马士革玫瑰属于木本植物,根系庞大,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同时,玫瑰花花期可吸引游客前来赏花游玩,采收后还可制作精油,年综合收益达500多万元,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近年来,赫章县还大力实施人工种草和草地改良,辅之以畜种改良和棚圈建设,带动生态畜牧业发展。
“通过退化林修复、草原修复等植被恢复措施,既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培肥地力,又美化环境。”毕节市林业局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海霞说,通过石山种植经果林,林草修复后有序发展畜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生态效益 多元变现
在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当地村民持续开展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等工程,厚植绿色屏障,如今密林成海,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海拔二千三,收入三十三”是过去海雀村的写照。1987年冬天,时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的文朝荣开始带领村民上山植树,经过30多年的努力,曾经光秃秃的山坡如今变成了绿色山川,森林覆盖率增加到77.2%。
“当年种下的树木,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还带来了经济收益。”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均福说。
2022年4月,海雀村收到贵州省首张集体林“碳票”。经核算,这张碳票涉全村林地面积7346.5亩,监测期内碳减排量达34627.7吨,价值超过100万元。12月,海雀村完成首笔碳票交易,成交的碳减排量为2620吨,成交价为14.41万元。
“有了这张碳票,海雀村的万亩林海就变成了‘绿色银行’,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均福说。
此外,该村还依托绿色资源和民族文化,通过“基地+合作社+民宿主”模式办起民宿和农家乐,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2022年,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33元。
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也曾是石漠化严重的村子,植被覆盖率在10%左右,也没有稳定产业。
2006年,毕节以“喀斯特岩溶山区循环农业试验”为课题,将古胜村定为绿色发展的“试验田”,指导当地制定并实施“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生态复绿计划。
还林3038.5亩,石漠化治理710亩,生态林自然恢复3400亩……十年树木不寻常,石漠荒山开始披上绿装。
如今,该村植被覆盖率近90%,柑橘、樱桃、枇杷、板栗等果树成林,面积超3000亩,树上长出的甜果成了金果,2022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0余元。
接下来,毕节将一体化推进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林下产业和草地生态畜牧业,形成多部门、多投资、多措施、高效益的“三多一高”石漠化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