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
“村里打造的研学基地人气越来越高,我的桶装水生意越来越好!今年送水的年收入预计有10万哩!”12月13日一早,贵安新区马场镇滥坝村村民曾方平又拉着一车桶装水赶往研学基地。
曾方平口中的研学基地,是滥坝村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公司+群众”形式进行开发建设和运营的“网红地”,自6月18日投入运营以来,截至目前,实现经营性收入近50万元。
今年以来,滥坝村以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农村“五治”为抓手,聚焦耕地、林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四块地”改革,为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收入、亩均收入“三项收入”探索了有益路径。村里通过引进企业,以集体资产入股,整合村集体15亩林地、2处闲置宅基地、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带头发动群众参与,共筹集了150万元启动资金打造研学基地。宜居乡村在不断蜕变,农文旅产业发展势头正好。
宜居乡村 夯实发展基础
走进滥坝村,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延伸到家门口,农家院落布局整齐,一幅共富未来的美丽图景展现在面前。“村里的环境变美了,我们自家也修起了二层小楼,有了漂亮庭院,住着真舒服!”曾方平感叹。
滥坝村通过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五治”清、建、管、用全过程,着力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农村“五治”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滥坝村曾被当地村民称为“烂”坝村,2022年前,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几乎为零。如今,滥坝村对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谋篇布局、精准发力,抓实农村“五治”,盘活村级产业,发展农旅产业,穷山沟已然蝶变为产业人气两兴旺的魅力“滥坝”。
滥坝村党支部书记曾凯说:“以前我们村虽然守着良好资源,但没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现在我们打破乡村传统观念,优化乡村功能,乡村外观‘颜值’整体提升的同时,村民内在‘气质’也在改变。”
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在滥坝村党支部引领下,各村民组大胆创新,开拓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集休闲、娱乐、住宿、餐饮、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研学基地,在贵州避暑季来临之时成功出圈,成了朋友圈中的打卡地。
滥坝村村“两委”还引入贵州灵动趣学园研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专业团队,通过技术入股提供管理运营、技术、市场拓展等支持。
盘活资源 释放发展动能
宜居宜业宜游,滥坝村借助宜居乡村建设,盘活“四块地”,无中生有发展起了农文旅产业。
走进研学基地,记者看到设有研学区、餐厅、住宿等多项配套。竹林、灌木地成为了研学区的生态休养区,围炉煮茶、林地露营等品牌项目十分吸睛。
“我们基地还设有自助柴火造饭区、农耕体验等活动体验区。目前已经承接了不少中小学生研学、亲子活动、企业团建、传统文化教育等活动业务。”滥坝村村委委员、妇联主席胡晓兰介绍。
滥坝村村民甘文学家的闲置农房摇身一变成手艺木工坊。“闲置房子有了用处,我们拿到了流转费,还可以在基地务工。你看,土地平整、硬化都是我们做的。”甘文学满意地说。
目前,滥坝村已有10户村民盘活闲置农房开展农家乐、餐饮、民宿等,计划流转50户闲置农房开办农家乐,建设20户家庭工场和手工作坊,增加群众收益。
今年9月以来,为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滥坝村积极谋划研学基地提档升级。与贵安新区露意森休闲基地的“结盟”,研学基地有了更专业的团队。
“我们负责研学基地的日常运营,致力于构建定制化、差异化的产品体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旅游品牌。”露意森休闲基地负责人陈思树告诉记者。
产业融合 激发发展潜力
今年11月,在滥坝村研学基地,开展了第一期绣娘就业技能培训。
胡晓兰向记者介绍,目前村里正和贵州黔尚品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初步合作,以订单式“家庭作坊”为基础,让绣娘们统一培训、统一下单、统一生产,大大改善传统刺绣生产模式的局限性,拓宽就业渠道,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从人居环境改善到美丽乡村建设,发力盘活“四块地”,实施葡萄园改良,再到融合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滥坝村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1+1”(村集体经济组织+其它经济主体)模式,优化利益链接机制,以研学基地为突破口,持续推动农文旅产业发展空间,以点带面,真正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
今年以来,贵安新区聚焦农村“四块地”改革,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着力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收入、亩均收入“三项收入”,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提供要素保障。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全面总结试点经验,提炼形成“滥坝经验”等具有代表性的五类改革模式。
“我们将不断跟进并推动各项改革措施推广落地,让更多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同时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试点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贵安新区统筹城乡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