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生态、人文、智慧、开放、宜居”的城市发展要求,万山区结合区情实际,按照“一廊道两组团”空间布局和中心城区“三圈两带两品牌”目标,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互动、产城一体的发展路径,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园林新城,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之路。
行走在朱砂古镇,老建筑,老街道,老物品……充满浓厚的工业“复古感”。经过多年发展,朱砂古镇相继建成“那个年代”步行街、矿洞遗址、悬崖玻璃栈道、高空滑索等体验项目,并依山傍水建成了悬崖泳池、放下山庄、朱砂大观园等热门景点,“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业态日趋完善。同时,建设高标准、高品质朱砂工艺品产业园,推动了朱砂工艺品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转变。目前,整合全区58家朱砂工艺品企业,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近2000人。
置身“红色万山”研学基地,队员们通过听讲解、观旧物、看图文视频等方式,全面了解“神秘丹都”万山的历史、发展进程及爱国文化传承。在“两有三无”(有旅游资源和闲置资产,无土地、无资金和无扶贫项目)的情况下,三角岩社区深挖文化和旅游各类资源,探索出“12345”发展模式,通过对汞矿闲置遗址和汞矿近现代工业建筑群升级改造,制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汞矿博物馆——地下长城——那个年代一条街”研学路线,打造“红色万山”研学基地,带动“研学+”蓬勃发展。2023年,接待各类研学对象近1.1万人次,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28.1万元,集体经济收益用于维修基地设施设备、改善周边环境、为社区77名生活困难老人缴纳医保等,共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3件。
木沙河畔,美景如画。木杉河、凯潮溪湿地公园等景观带与万和星城、桃源泊岸、九宜城·方圆荟购物中心等错落穿插,一排排沿街商铺热闹繁华。仅木杉河畔,吸引省内外200余户商家,10余家房地产公司和酒店入驻,成为万山中心城区最重要的经济消费带之一。
华灯初上,万山周家夜市,几十个摊位依次排开,吸引着三五成群的市民流连。夜市街,点亮了人们的夜生活,也点燃了万山的“烟火气”。
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挞扒洞社区,山水环绕,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称。游人泛舟湖上,尽情“森”呼吸,当地的群众也借此吃上了“旅游饭”。该社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打造“蝴蝶谷”度假打卡点,探索“近郊游”“亲子游”特色旅游项目。
牙溪村,绿竹入幽径,可旷野搭帐,可踏青觅趣,是集生态观光、农耕及DIY、亲子活动等的度假好去处。牙溪村坚持“建强支部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优化合作社搭桥、突出群众主体”的四步工作法,充分结合自然生态资源,以侗族特色民居保护再利用为依托,通过荒地再利用、房屋租赁、土地流转等方式进行合理规划,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格局,带动107户村民年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秋天的青年湖,层林尽染,一栋栋白墙黛瓦的侗族民居在白雾中若隐若现。近年来,青年湖村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抢抓“强村富民”三年行动机遇,充分发挥山水田园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猪代养、休闲垂钓、野外露营和酿酒等产业,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百姓富、乡风淳”的乡村振兴蝶变之路,成为万山区因地制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典型代表。青年湖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支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23年,青年湖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75万元,收益41万元,年均兑现全村64户脱贫户(监测户)户均分红1000元以上,辖区企业带动村内252名群众本土务工,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之前在外地打工,工资也仅仅能够养活自己,便想着回乡创业,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办了农家乐,收入也涨到了一年40多万元。”刘福农家乐老板刘林开心地说道,“这收入在我们村里还不算最高的呢。”
伴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推“强村富民”步伐的不断加快,铜仁已然吹响了奋进的号角。万山将以贯彻省、市支持万山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文件精神为契机,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中绘就“看万山红遍”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