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正值稻谷收获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稻瘟病席卷了遵义播州区鸭溪镇金钟村,在用无人机播撒农药无果后,只能进行焚烧撒石灰清理,眼看着金灿灿的稻谷瞬间变得光秃秃颗粒无收,53岁的老农张宗兴心急如焚。幸好,他今年花了17.6元为自家的两亩地保了险,在平安产险遵义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实地勘查测亩后,10月黄金周刚过,他就喜滋滋地收到了2400元保险赔款。张宗兴高兴地说:“保险公司的人说了,今年政府将水稻保费从去年的每亩700元提高到1200元,我家两亩地多得了1000元,政府实打实地为农民办实事,咱们以后种地就不用担心了。”
不仅是张宗兴家,播州区鸭溪镇受灾的38户水稻种植户,在黄金周前后都相继得到了赔付,金钟村受灾的55.3亩水稻获得赔付5.1万元,相比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农户能够多获得赔款2.1万元。村民们说,国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不到半个月,家家都拿到了赔款,大伙种地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这是我省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三大粮食作物提标增效的一个缩影。今年8月,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监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全省22个产粮大县全部实施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工作,规定水稻保额从700元/亩提升至1200元/亩,玉米保额从600元/亩提升至900元/亩,小麦保额从480元/亩提升至600元/亩,22个产粮大县实施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
有关专家指出,从过去的水稻种植保险到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与之前传统的水稻种植保险相比,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大大提高了保险保障水平,保额基本覆盖了直接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呼应了广大种粮户的需求,为水稻生产织密了“安全网”。
今年,我省对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保费补贴险种实施提标,农户因灾获得保险赔款补偿提高25%—71%,有效分散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特别是财政补贴总保费的85%,其中承担比例为中央45%,省级25%,市级4.5%,县级10.5%。而农户自行承担的保费缴纳比例从20%调减至15%,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10月,省农业保险工作小组到安顺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调研,本次调研除了解2023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情况、财政配套资金安排及工作经费划拨等10个方面外,还实地走访了西秀区辣椒种植企业贵州秀辣天下农业有限公司和平坝县水稻种植企业昊禹米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听取了有关企业和种植大户的正向反馈后,省农业保险工作小组的负责人说:“我省高质量地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旨在持续提升农业生产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驾护航,让政策性农业保险成为贵州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和‘稳定器’。”
确实,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7年首个能繁母猪保险项目实施以来,全省农业保险持续快速发展,先后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快速拓展阶段、转型升级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自2012年进入快速拓展阶段后,2016年迈进转型升级,2019年至今,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无论是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等中央项目,还是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构筑起多层次的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打造了具有山地特色的高效农业现代农业产业保障体系。
据了解,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呈现快速增长,2022年保费收入为19.55亿元,较2018年增长76.91%;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的风险保障额从2018年的1595.4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062.84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率为6.63%。
目前,我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原则,在“扩面、提标、增品、快赔”的基础上,以持续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发展目标,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保障农民安心抓生产和维护粮食安全注入了“强心剂”。截至10月底,2023年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为211777.61万元,同比增长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