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河县,一座以“幸福”命名的小区是7300多名易地搬迁群众的新家园。
学校、超市、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让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他们享受到了城市生活的便利,但每每望向远处的山林和土地,他们总有着一丝怀念。
“以前在老家就是种田种地,搬来这边突然不种了还有些不习惯。”今年64岁的幸福社区居民杨培芝曾经家住剑河县观么镇民村。她说,那时耕作就是生活的全部,虽然艰苦,倒也充实。
脱贫攻坚期间,剑河县易地搬迁工作逐步推进,针对各乡村住房条件差、房屋地理条件不佳、生活条件艰苦的村民开展易地搬迁,包括杨培芝在内的7000多名群众陆续搬入幸福社区,摆脱了贫困的泥潭。
虽有了丰富的物质及居住条件,但对习惯了农村生活的人来说,农田、菜地以及乡土氛围,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安全感。
“在乡下的时候,想吃什么就自己种,一年到头吃的菜、煮的米都是自己种的,多的就拿去卖。”杨培芝说,他们那辈人吃过苦、挨过饿,田地就是他们的温饱来源。如今搬到了新家后,条件更好了,生活有了保障,但没有了菜地种,总会觉得少了些什么。
因此,在搬迁之初,许多居民开始在小区周边围出一块块的小菜地,重新找回那份陪伴了他们几十年的“安全感”。
“突然又找到了那种在老家的感觉,每天没事就在菜园里转转,心情也好很多。”幸福社区居民袁柳江说,菜地种起来后,偶尔会摘一些园子里种的蔬菜去菜市场卖,还能有几十元的收入。
将空地用来种蔬菜,幸福社区党支部书记万胜军十分支持。他说,居民利用空地种蔬菜寄乡愁,不仅减轻了生活负担,通过销售蔬菜获得一定收入,还让原本荒芜的土地也有了生机。
因居民原先选择的菜地多是在周边高低不平的山坡,道路难行且存在一定隐患,为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自今年6月以来,幸福社区将80余亩平坦闲置空地重新规划,打造成“乡愁菜园”,发展庭院经济。其中,65亩种植野菊花,20亩规划为菜园,分配给居民们种植蔬菜。
今年10月,382块20平方米的小菜地被划分出来,居民通过报名抽签的方式参与分配。最终,有1212户居民报名,382户获得菜园种植。
“我们将382块菜园编号,抽到对应的编号就可以去那里种菜。不过报名的人非常多,场地又有限,明年开春后我们还会再对周边的空地进行规划,尽可能让更多居民得到菜地种植。”万胜军说。
为鼓励村民们发展小菜园,发挥菜园的作用,幸福社区还推出激励机制,每个季度对居民们种植的菜地进行评选,为种植得最好的菜地奖励肥料。
如今,“乡愁菜园”也更名为“幸福菜园”。“现在每天都来这里转转,给菜园翻翻土、施施肥,生活乐趣也多起来了。”杨培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