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理工学院推动“强工科”行动落实落地

产业需求驱动教学改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贵州理工学院药用真菌资源研究室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研究新发现的真菌菌种。 (贵州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供图)

贵州理工学院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积极探索新工科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强工科”行动落实落地。进一步增强实践环节,以“做中学”的实践项目为主,将生产环节融入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将生产环节融入教学

“进入微专业学习已经一个月了,我感觉微专业课程有效提升了专业培养与就业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这对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12月12日,贵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姜发杨在接受采访时说。

今年11月,贵州理工学院首个微专业——智能建造微专业正式启动,包括姜发杨在内的34名来自2021级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成为了该微专业的首批学生。

“土木工程学院开了我校微专业的先河,为我校探索传统工科专业的新工科改造迈出了第一步。”贵州理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安艳玲介绍,智能建造微专业在保持原有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智能建造领域科技发展前沿成果相关的6门课程引入课堂。

协同企业开展科技攻关

今年9月,贵州理工学院整体搬迁至贵安校区。新校区里有一条特殊的校园道路,其抗压强度与弯沉值等性能达到一级公路水稳层要求。它是以赤泥“岩化”改性材料替代道路级配碎石层修建而成,更是学院科研成果应用于新校区建设的示范。

如何让工业固废变废为宝?贵州理工学院协同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在大宗工业固废——赤泥的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应用工作。

“我们通过在企业建立赤泥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集聚创新要素推动赤泥无害化、资源化、规模化利用,同时开展Ⅱ类固废变Ⅰ类固废的技术攻关。”贵州理工学院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秦庆东说。

研究中心以道路工程赤泥利用为研究对象,聚焦科研攻关和产业推广,成功将研发的赤泥速凝剂作为建筑材料,替代传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并在贵州、山东、广西等地开展了产业化应用试点。

这只是贵州理工学院强化科技创新,将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一个缩影。建校10年来,学校获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121项,并探索构建起“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一体化建设体系,工科办学特色不断凸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日益增强。

“今年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工科学科群易于整合协作的优势,紧紧围绕‘富矿精开’,加快组织推进‘精矿富用、尾矿回用、矿渣多用’等多学科协同科研工作,在赤泥、煤矸石、磷石膏大宗工业固废处理等方面的科技成果逐步投入工业应用,服务‘富矿精开’相关产业链。”贵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苏向东说。

多元协同开放办学

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也推进了贵州理工学院学科专业布局的持续优化,学校新材料开发与利用、资源勘查与开发等学科群初显特色,并在省内率先开设智能采矿、焊接工程等多个工科特色专业,积极服务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建设。

12月7日,在贵州磷化(集团)订单式定向委培签约仪式上,贵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化工204班学生韦海林作为学生代表,与贵州磷化(集团)签署了订单式定向委培协议书,他将与50多名订单班同学在毕业后直接进入磷化集团就业。

“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学院主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以及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奖学金和实习岗位等。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实现从人才培养到就业的无缝衔接。”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宋明江说,通过校工结合、产教融合开展人才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获得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理。

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贵州理工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校工结合、产教融合,着力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位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多元协同开放办学育人路径,与阿里巴巴、中航贵飞、贵州磷化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并与省内头部企业共建高等工程师学院,牵头成立“3+N”技术创新联合体,着力服务贵州“四化”建设。

“我们将按照‘重工厚理、强管兴文、交叉融合、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打好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的组合拳,着力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鲜红政治品格、较好数字化素养的新时代卓越红色工程师,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贵州理工学院院长潘良明说。

发挥教育资源优势 服务新型工业化

王雨

近日召开的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提出,要准确把握贵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新要求,紧扣“高端化”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高等教育资源的支持。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一直以来,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征程中,高校更需要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承担起高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努力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组织科研应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开展学科发展、科学前沿研判等战略研究,在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体现价值、培育特色、增强实力。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高校要围绕主战略主定位扬长补短,持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统筹推进“强工科”和“新工科”建设,为推动“四化”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急需紧缺人才,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高校应紧紧围绕“富矿精开”“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等,培养更多既具有创新能力,又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高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机制,在攻克“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下功夫,努力突破解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新征程上,高校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实现人才、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贵州培育发展新优势、塑造发展新动能,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 2023-12-14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贵州理工学院推动“强工科”行动落实落地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1751.html 1 产业需求驱动教学改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