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城区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由中山援建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的“水城县刺梨加工厂建设项目”有条不紊运行,刺梨果干、刺梨饮料生产下线。
2021年11月,该项目竣工,建成一条2.4万瓶/时PET瓶刺梨气泡饮料生产线、一条刺梨干果片生产线及配套设施设备,实现生产智能化,提高刺梨生产效率,充分挖掘了刺梨的价值。
如今,该公司生产的刺梨原浆、天然刺梨汁SOD、刺梨果露、“天空之恋”刺梨牙膏等畅销市场。
赋能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广东省真金白银投入,加大人力投入、物力配置,打造项目,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年广东向贵州提供财政援助资金34.94亿元,实施项目1875个。
开展东西部协作3年,粤黔两省持续深化拓展协作领域,全面开展人才交流、消费协作、社会力量协作等,谱写东西部协作新篇章。
人才交流双向互动,教育、医疗、科技等重点领域人才交流力度空前,提升脱贫县公共服务水平。今年以来,广东向贵州选派党政挂职干部221人、专业技术人才2192人,贵州向广东选派挂职交流干部432人、专业技术人才3154人。举办乡村振兴干部和专技人才培训班3735期,培训干部人才29.63万人次。
消费协作提质增效。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在广州、深圳、中山、东莞、佛山、惠州分别打造综合性高端商贸平台贵粤荟,全方位、立体式推广、展示贵州产品;共享共用广交会平台,组织145家企业赴广东省参展;强化仓储冷链物流保障,帮助脱贫县建设仓储运输、产品安全检测等配套设施,引导广东企业赴黔投资建设冷链物流系统,助力解决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农业产业迈向规模化、标准化,新增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56个,累计达351个,47个产品已获“圳品”认证;广东帮助采购或销售贵州农特产品211.65亿元。
乡村振兴示范凸显。借鉴广东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经验,打造一批“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特色乡村。截至目前,新增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57个。复制广东省农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成功经验,开展“我在贵州有个园”的认捐认建活动,整合、引导粤黔两地结对帮扶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聚集,发展壮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经济、庭院经济等,实现庭院“方寸地”变成增收“聚宝盆”、农村“小花园”成为旅游“打卡点”,“四小园”的土特产卖到大湾区。
社会协作助振兴。深化区县、村企、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推动协作关系向更宽领域延伸。发挥两省各民主党派、群团组织、商会、企业联盟等作用,依托“万企兴万村”等平台,动员引导广东企业及社会力量助力贵州乡村振兴。截至目前,争取广东1204所学校和330家医院结对帮扶贵州1419所学校和374家医院,323个经济强镇(街道)结对帮扶贵州351个乡镇,540个经济强村(社区)、1237家企业、414个社会组织结对帮扶贵州2770个村。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共计3.63亿元,捐物折款1.54亿元。
协作越来越紧密,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如今,粤黔携手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图景,东西部协作的典范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