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有个帮扶车间,成了百姓增收致富的造梦工厂。
12月8日,黔南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捞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帮扶车间里,工人们有的灌浆配料,有的彩绘上色,有的称重包装……他们正在生产的玩具,主要销往浙江省义乌市。
捞村安置点安置了捞村片区326户1031人。2017年,黄冬梅一家搬进这里,不仅住得更好,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们主要负责手工上色,工作容易上手。”彩绘工位上,黄冬梅一边给树脂制品上色一边说,每月4000元左右的工资,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的收入,让她幸福感满满。
何灿均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以前在外地打工挣钱,听说家乡的帮扶车间招工,果断报名。“现在上班离家里近,每个月收入平均下来有五六千元,订单量大的时候能拿到1万元,收入比之前高,生活越过越好。”
瑶山瑶族乡巴力村第一书记罗玉江介绍,扶贫车间由政府招商引资建成,如果车间每年能稳定提供30个以上就业岗位,就能免除当年的租赁费。
解决了像黄冬梅、何灿均等群众就业问题的帮扶车间,由荔波路森饰品有限公司建设运营,主要从事各类树脂饰品配件、玩具、公仔以及荔波当地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年销售额达200万元左右。公司在玉屏街道、茂兰镇还建有2个加工点,截至目前,共带动110余人就业。
“车间主要分白胚和彩绘两个部门,负责白胚的需要一定技术,收入相对较高。彩绘对技术要求不高,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做。”公司负责人欧云涛介绍,车间采取弹性工作的管理方法,不同岗位报酬不同,还提供居家就业岗位,让一些工人把材料领回家,把家庭变车间,带动了捞村众多易地搬迁户、残疾人、家庭妇女等群体实现就地就近灵活就业。
“目前公司订单充足,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准备扩建,进一步合理规划车间功能分区。同时计划新增岗位30个,吸纳更多的搬迁群众和周边区域闲置劳动力,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欧云涛说。
谈到未来方向,罗玉江自信坚定,“我们将对移民点的产品进行更好的研发设计,突出荔波少数民族特色,再通过小七孔景区、瑶山景区等渠道销售出去,争取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近年来,荔波县将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为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不断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