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有一种价值叫“唯一性”

——施秉喀斯特申遗背后的故事

“通过6年的艰辛努力工作,施秉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终于获得了成功。”回首往事,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王云感慨万千,他曾经担任施秉县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办公室主任,亲历了整个申遗过程。

时光倒回16年前。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石林、荔波、武隆顺利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当时,我国政府承诺,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完成“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的申报。

贵州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分布区,申报二期项目,贵州不能缺席。

选址问题随之而来。最初,织金洞被普遍看好,但经调查,它不具有“唯一性”,美国猛犸溶洞已成为了世界自然遗产,它与织金洞基本同质。此外,兴义的峰林喀斯特、安顺的黄果树大瀑布都曾被提出,但都因具有同类型遗产而不符合申遗条件。

随后,安顺格凸河、绥阳双河洞亦进入专家视野。

同时,还有专家提出在贵阳以东的地区寻找申遗点,梵净山首先进入了专家视线,不过它不是喀斯特地貌,不符合申报条件。

“随着专家视线东移,施秉云台山引起专家的注意。”王云回忆道。

经过专家深入预选点进行考察,省政府确定将云台山、双河洞、格凸河这3个点作为重点考察对象。经过反复考察论证,调查活动主要在云台山和双河洞之间进行。

英国专家伍德也分别到双河洞、云台山考察,在考察完云台山后他断言,施秉喀斯特申遗范围,可能填补一至两项科学空白。伍德的话引起学界关注。

“随着专家考察的深入,云台山科学价值逐步体现。”王云介绍,2008年8月1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到施秉县进行申遗资源考察后,确立了施秉喀斯特作为贵州五个预选地排第一的位置。

随后,施秉县开始了漫长的申遗之路——邀请专家考察、建立申遗机构、完成文本编制、开展科研和论证等。

通过不断考察,专家们对施秉喀斯特赞誉有加: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唯一性”,是世界上“最美的白云岩喀斯特”,具有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和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价值,并记录下地球的演化过程……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申遗必须有权威论文支撑,然而施秉县乃至贵州,未发表过关于施秉白云岩演化过程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论文。

施秉县立即启动科研项目,省科技厅助力划拨100万元资金支持。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纷纷进入云台山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

经过不懈努力,施秉县申遗文本于2013年1月送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中心法国总部。

2013年3月6日,施秉喀斯特正式获提名世界遗产,距离最终成功仅一步之遥。

2014年6月23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施秉喀斯特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23-12-11 ——施秉喀斯特申遗背后的故事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1479.html 1 有一种价值叫“唯一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