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编者按
2003年,贵州正式启动申遗工作,到今年正好20周年。目前,贵州共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净山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
贵州日报以贵州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主题,特别策划“‘遗’见钟情”系列报道,从申遗过程、生物多样性、申遗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让保护者、申遗专家、管理部门共同揭示贵州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意义。
赤水丹霞,因红色砂岩经过长时间风化侵蚀形成,故被称作“红色秘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处丹霞地貌区,与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著名丹霞地貌景区组合成为“中国丹霞”,在2010年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表决,成为我国第8个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贵州继荔波喀斯特之后的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近日,记者四访赤水,揭开这片“秘境”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背后的故事。
数说
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面积1300平方公里,地处黔川边境由高原向盆地的过渡区,海拔最高处约1730米,最低处240米,相对高差近1500米。遗产地年平均气温为18.1℃,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有维管植物1964种,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脊椎动物404种,昆虫126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9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