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尚宇杰
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在林上飘,林把云朵藏。翻滚的云海和茫茫的林海交织在一起,如梦似幻。
这里是盘州市八大山脚下,一片位于雨夺箐水库旁的林场。这一片漫山遍野的绿,凝结着沙朝稳一家三代人的心血。
今年42岁的沙朝稳,出生于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罗多村,从小就在这片树林中长大。他的祖辈、父辈,用青春年华守护绿水青山,人生与绿树融为了一体。
20世纪80年代,爷爷沙国清在政策动员下,成为了村里第一批植树造林承包大户。
“爷爷喜欢树,更深知树林对我们、对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他领了树苗、带领周围的村民,开始了变灌木林为人造林的漫漫造林路。”沙朝稳说。
当时,人口少,家家户户能出动的劳动力也不多,村子附近3000多亩林地,沙国清带着村民们一种,便是十多年。
“当时主要是种杉树,但是由于后期的管理不够严格,加上过度砍伐,就损毁了不少。但是你看这条通组路沿线,不少高大点的树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这都是我爷爷当年带着人种下去的。”站在密林中,听着沙朝稳娓娓道来,耳畔回响着沟壑里的溪流声和清脆的鸟鸣。
2001年,植树造林的接力棒传到了沙朝稳的父亲沙友权的手中。
或许是受到父亲沙国清的影响,沙友权兄弟五人在得知要再次荒山造林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揽过了这份重担。从那一天开始,每年的六月到十二月,沙家兄弟清晨出门,日落而归,饿了就吃几个烧洋芋,喝点凉水,就这样风雨无阻地干了六七年。
“我父亲和叔叔们作为承包大户,带着村民,还招了一些小工,一共种植了2000多亩林地。第一批种了青冈树、马尾松的种子,但是出芽率比较低,后来就补种了漆树、核桃树、柳杉、华山松的树苗。种树的过程很辛苦,但是想到能造福后代,他们也心甘情愿。”听着沙朝稳的介绍,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仿佛每一棵伫立的树都像亲人站在身旁。
树种下去了,如果后期的管护不跟上,过度砍伐的悲剧很可能重演。
然而,种树的父亲已经年迈,护林的重担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儿子沙朝稳的肩上。
“当年父亲造林的时候,我就经常跟着他翻山越岭。看到他的亲力亲为,听他讲我爷爷当年种树的故事,我对这片树林也多了一份敬重与依恋。每天守着它们,就像是保护自己的家人一般。”
沙朝稳每天与树木形影不离,触目触手可及的、闻到听到感到的一切都与树的生长有关,每一棵树都像自己的亲人。沙朝稳一脸坚定地说:“前一辈栽树,后一辈享福。为了守好祖辈、父辈种下的树林,我什么苦都愿意吃。”
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沙朝稳住进了山林中。
每天清晨,他便穿上护林员的橘色背心,拿上扩音器,穿上登山鞋,开始一天的巡逻。他要守护的不仅是山林,更是几代人的心血。
“顺着小路走走看看,遇到被丢弃的垃圾就随手捡起来,遇到在野外用火、在水库边玩耍的游人就多提醒几句。毕竟爱护环境、保护绿水青山,需要靠大家共同的力量。”
在每一个独自巡山的日子里,沙朝稳时常与树木呆呆地无言对视,又好似在密语细谈。就像他目光所及的一棵棵树一般,他的双脚扎进了大山深处,内心不断迸发茂密的枝条,伸展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延续着祖辈、父辈对这片绿色的敬意。
每棵树和每株草都有生命、有灵性,不屈不挠绽放光彩。沙家三代人与树共生长,与一片林共守望,迎着风雨和酷暑严寒,坚守绿色家园和生命约定。每当绿色画卷收入眼底,心中的苦楚便烟消云散,涌起的全是自豪与热爱。
“看着亲手种下的树一点点长大,看着周围的环境一天天变好,真的很欣慰。”
阳光下,云在飘,鸟在叫,树在长,护林人沙朝稳忙碌的身影又穿梭在沟壑林间,棵棵树木看着,条条山路记着。树与人同命相依、根脉相连,苍翠欲滴的绿色描绘着八大山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