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最美乡村的建设路径探析

邓淳兰

遵义市湄潭县围绕“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建设,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得到了“贵州最美乡村”的赞誉,演绎了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景象。以湄潭县为例,可以解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给这个黔北县城带来的巨大变化。

“富在农家”夯实物质基础

产业发展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以“富”带“美”,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现良性循环。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湄潭锚定全国绿色食品工业示范区目标,牢固树立大抓工业鲜明导向。围绕“有故事、有味道、有内涵、有文化”的“四有好茶”理念,始终把茶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抓,做优茶品质、做强茶品牌、做大茶企业,实现茶工业“三大提升”,如今,茶叶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60万亩。同时,不断提升茶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发展黑茶、白茶、花茶,引进培育抹茶、果茶、茶饮料、茶化妆品等加工企业,加快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例如湄潭经开区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围绕“茶+”,创新推出咖啡加乌龙、白茶加雪梨、毛尖加茉莉等新式茶饮,提升茶产品附加值、竞争力。

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工作重点。湄潭围绕“四新一高”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农业市场化、科技化、机械化水平,重点发展茶叶、“优质稻+”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蔬菜(辣椒)、烤烟、有机红粱等特色产业。持续发挥龙头示范带动效应,扎实抓好茶园“统一良种推广、统一茶园肥料、统一病虫防控”的“三统一”管理,推进“茶园绿色防控、无公害茶园建设、企业(合作社)联基地、茶园统防统治和良种良育”五个全覆盖。例如兴隆镇龙凤村的茶叶基地,近5000亩茶园全部都交由合作社来进行无人机飞防统治病虫害。

坚持以旅游产业化为关键突破。湄潭着力构建以山水田园风光和茶旅融合一体化为主线,以县城为中心、乡村为依托、节点景观为支撑的全域旅游体系,大力推进中国茶海、翠芽27°等景区建设和品牌升级。例如中国茶海景区星空露营基地成为新宠,整个夏天基地“一篷难求”,即使晚上8、9点钟,都还有上百人坐着品茶、聊天。

“学在农家”提升能力素质

“双培养”工程是支撑。湄潭县围绕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乡村振兴村级组织后备力量“双培养”工程,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后备力量。例如在金桥村党总支书记任勇的带领下,依托东西部协作项目,对全村交通沿线、农户庭院等进行了集中整治,并按照“一家一品”的思路打造出包括咖啡馆、民宿、特色餐饮等30余个业态,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雁归兴湄”工程是动力。湄潭县大力实施“雁归兴湄”工程,积极推动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例如从北京回乡创业的张晓盘活资源,投资改建鱼泉街道偏岩塘的闲置民居为乡村民宿,既有力改善了人居环境,又带动了群众致富增收。

“土专家”“田秀才”是抓手。湄潭县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紧密对接需求,充分发挥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作用,积极利用科研院校专家资源,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人想,更诱人干。聘请有一定古建筑知识、民间文化知识的人员和民间建筑师组成编制团队,规范了黔北民居风格,传承了黔北地域文化,留住了浓浓乡愁。

“乐在农家”实现价值追求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湄潭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扎实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持续选树先进典型,不断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例如兴隆镇龙凤村的田家沟,当地群众自编花灯戏,唱出“十谢共产党”,客观反映农民生活的真实变化,道出了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和对党的感恩之情。

大力推动群众自治。湄潭推进“寨管家”“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大力提倡“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加快形成和巩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创新推动“寨管家”“楼管家”与“群众会+”“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等治理模式有机结合,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快速解决诉求平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例如西河镇石家寨村“寨管家”以“3+N”微治理体系,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实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寨。

“美在农家”打造最美乡村

规划上有底线。湄潭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山地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监管,不断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例如湄潭坚持县统筹、镇负责、村实施,已完成578个农村居民点村庄规划编制,引领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2个市级示范点及574个县级示范点建设。

建设上有红线。坚持黔北民居“七要素”建设标准,严格宅基地审批和农房建设监管,注重保护历史文脉,让乡村建筑真正成为凝固的艺术。例如当地为了从源头“守住”统一风貌,从建筑工匠身上做“文章”,要求他们在修建民居时必须签订风格保证承诺书,并作为工匠证年度审核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路径研究”成果)

--> 2023-12-0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1137.html 1 最美乡村的建设路径探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