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唯 摄影报道
“迈左腿,迈右腿,注意节奏……”12月1日,在贵阳市白云区云城街道综合文化服务站,62岁的王家娥正和邻居排练舞蹈。她精力充沛、身形矫捷,精神头儿不亚于年轻人。
“我是2018年从毕节金沙搬来贵阳白云的。起初是因为这里气候宜人,想过来养老,没想到越住越满意,家门口有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生鲜超市货品丰富又实惠,还有机会参加街道组织的演出和比赛,生活非常充实。”
热爱生活的王家娥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周一至周五,我每天早上9点至11点在街道开设的老年大学上课,课程有舞蹈、合唱,还学了吹葫芦丝。”她说。
随着白云区“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推进,王家娥的生活更加充实了,买菜、就餐、求医问药等都可以在以家为圆心、步行15分钟为半径的生活圈内解决。
白云南路沿线有步行街和地下商场,人流涌动、车水马龙,部分老旧小区“停车难”曾困扰着不少有车一族。今年8月,白云区依托“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充分挖掘城市空间,补齐要素短板,建成投用全区首个自动仓储式巷道堆垛类地下智能停车场,新增116个停车位。
“停取车不用人工操作,全部交由升降机、堆垛机、智能搬运机等机械停车设备完成,还支持人脸、车牌识别等方式停取车,非常方便快捷。”车主郑韬实地体验一番后说,“以前,停车费时费力,有时绕几圈都找不到车位;现在,机器就能自动匹配空余车位,停车只用几十秒。”
紧挨着的中航标小区亦是深受居民好评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之一。“小区重新铺了管道和路面,楼栋重新做了防水,为每家每户添了室外雨棚,篮球场、儿童乐园、休闲凉亭等公共配套区域焕然一新,我们住着也很开心。”老住户朱德玉表示,街道社区还不定期召开坝坝会,在项目改造前、中、后期持续收集居民意见建议,用心用情把实事办到大家心坎上。
据白云区“一圈两场三改”专班办公室统计,贵阳贵安“一圈两场三改”三年攻坚行动以来,白云区聚焦“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等核心要素稳步建设13个生活圈,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9870个,新增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15个,新增养老服务中心(站)13个,新增停车场12个,新增公共停车位6269个,新建或提质升级农贸市场(生鲜市场)5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个,完成背街小巷改造78条。
3年来,白云区相继建立了高效运转调度机制、区域联动机制等,确保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对应25项标准体系缺什么补什么,群众最期盼什么补什么,分门别类建立项目清单,并针对不同的改造新建内容详尽制定实施标准,促进功能完善;明确14个行业部门和5个街道分要素建立项目运营使用机制,健全“项目立项、施工、建设、移交、管理、运行、维护、发展”全过程机制,保障建成项目有人管、有人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