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永兴村的产业新旧账本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立冬节气刚过,山村寒意渐浓。思南县三道水乡永兴村,地处乌江之畔,山高、坡陡、路险。

沿着险峻山路而上,在半山腰的山坳中,有几个蔬菜大棚。村党支部书记袁胜照指着大棚说:“这是我们的肉兔养殖场。”

蔬菜大棚不种菜,却成了养兔场,这倒是一件新鲜事。

袁胜照翻出新旧“账本”,向记者讲述起永兴村产业发展的历程。

永兴村总人口千余人,耕地却不到千亩,且不耐旱、不渗水,传统种植收益低。1991年,村里大多数家庭只能填饱肚子,生活十分困难。

这一年,袁胜照18岁,初中毕业。向往好生活的他,加入了去广东打工的队伍。一去就是近20年。

能吃苦,肯学习,袁胜照从“打工”到“包工”,挣到钱的他,渴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2010年,又迫不及待加入返乡创业的行列。这一年,他37岁。

穷乡村要发展,太需要有本领、有干劲的年轻人。袁胜照返乡不久,便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他的加入,为这个静默的小村庄,增添了一股新活力。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支撑。”2016年,袁胜照带头种起了辣椒,并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社,投入资金修建烘烤厂房,还承担起全乡辣椒产业的育苗、收购、烘烤、销售等。但仅仅维持两年,由于市场原因,辣椒产业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期间,永兴村还争取到10多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建设了23个蔬菜大棚,开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但由于土地不适宜种植蔬菜,且劳务成本高、利润薄、市场小,没几年就同样以失败告终,蔬菜大棚闲置荒废。

产业“旧账本”看似不划算,却实打实加厚了群众的“收入账本”。以辣椒产业为例,当时全村发展300多亩,村民只管种,合作社以保底价收购,每年支付给村民的收购款就超过100万元。

“哪有发展不走弯路?只要敢于正视问题,就能更快找到出路。”袁胜照又翻开“新账本”,讲起永兴村的新产业、新景象。

去年,经过考察市场,袁胜照决定引进肉兔养殖产业,把村里的闲置蔬菜大棚盘活。

这个想法不仅得到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的支持,还激发了邻近新塘村的激情。两个村的4名村干部,决定每人投入5万元,把闲置蔬菜大棚改造成肉兔养殖场。

经过1年的发展,养殖场种兔从最初的100只增加到1000只,长期存栏高品质肉兔2000只以上。肉兔繁殖快,70天便可出栏,今年已累计出栏1.2万只,收入60多万元,还带动4名村民长期就业。

“想有发展,就要敢为人先。”袁胜照说,两个村的村干部带头养殖肉兔,目的是先把技术搞懂、把市场打通,最终目的是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养殖致富,实现“强村富民”目标。

永兴村的肉兔产业快速发展,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今年,当地政府决定投入100万元项目资金,在新塘村建设新的肉兔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

“项目建成后,将由永兴、新塘两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经营。”袁胜照说,还计划全面推广养殖技术,让群众利用闲置的猪圈、牛圈等养殖肉兔,实现持续增收。

永兴村产业发展的“旧账本”,记录着基层党员干部闯新路、不服输的干劲,而“新账本”上则写满了探索强村富民新路的担当,描绘出一幅边远山村产业振兴的美好新画卷。

--> 2023-12-0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1058.html 1 永兴村的产业新旧账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