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从一片茶叶到一口好茶

——人大代表和“普安红”的故事

黔西南州人大代表、普安县鸿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倩。

普安县人大代表,普夷堂副总经理、生产负责人黄生良。

普安县人大代表、普安县龙吟镇硝洞村党支部书记王加迁。

普安县人大代表、普安县高棉乡人大主席甘正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周尧 周文君 卢思露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张金奎

“普安红”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15年。那一年,普安当地生产的福娘茶正式命名为“普安红”。一个区域性红茶品牌正式诞生。

三年后,人大代表和“普安红”的故事,开启了新的篇章。那一年,人大代表建议将普安茶打造为生态特色高效农业,得到全县上下积极响应。一群人和“普安红”的故事,拉开帷幕。

2023年,普安县人大常委会推进“人大代表在行动”,提出做好“亮点在茶叶”这篇文章,结合贵州省人大系统“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的安排部署,引导普安县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主动作为。

一杯“普安红”,茶韵且悠长。身份相同却也不同的一群人,在茶山、在茶厂、在茶企,在自己深爱着的这方热土上,在高山与土地馈赠的茶汤里,共制一杯“普安红”。他们的故事,彰显着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也为“普安红”注入新的动力。

代表去种茶

在普安县龙吟镇硝洞村,有一位“群众代言人”拿着一个笔记本、一支笔上茶山。不为采茶去,只问茶问题。

“只要有茶叶上的问题都可以找他。”在茶农眼中,43岁的王加迁既是党支部书记,也是茶业发展的引路人。

“我自己也是茶农,有400亩茶园。”王加迁介绍,2014年,他从父辈手中接手普纳茶场后,种茶便成为他回乡后的事业。

作为产茶区,硝洞村有先天的种茶优势,但一直苦于销路不畅。

“种茶要种出钱,大家才会更愿意去种茶。”王加迁说,必须要吸引收购商进来。

在他的牵头引路下,越来越多的茶商走进硝洞村。客商多了、订单多了,也带动了更多茶农去种茶。三年时间,硝洞村茶产业规模从400亩扩大到1200亩。

2017年,王加迁被推举为硝洞村党支部书记,同年被推选为普安县人大代表。

除草、修棚、新建基础设施,王加迁以劳模形象更加活跃在茶山。在他的带领下,硝洞村修起了串户路、产业路、通组路。

11月的茶山,高发冬虫病害。揣上民意本,王加迁频繁往茶山跑。

“最大的问题就是病虫害,我及时收集大家的需求后,会向上级反映,更快寻求农业技术帮助。”通过入户走访、进茶园的方式,王加迁帮助茶农守好了种茶第一关。

“一片小叶子就是茶农的金叶子,只有种了茶,才懂这片叶子盛满了茶农的希望。”王加迁说。

代表传茶技

揭开黑色育苗袋,俯下身,扒开土,普安县高棉乡人大主席甘正刚就看出了问题。

“育苗的土是不是种过农作物?熟土病菌多,不利于茶叶的扦插育苗。”进入冬季,正是高棉乡茶农育苗的好时机,甘正刚成了乡里的大忙人。

这份忙碌是从2021年甘正刚当选高棉乡人大主席开始的。彼时的高棉乡茶叶产业发展规模小、不成片,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起步种茶,明显落后其他茶叶产区。

新茶区要发展茶,甘正刚明白,进入高棉乡发展茶产业就是打一场硬仗。

“高棉乡没有工业,老百姓要增收致富只有把农业产业发展好。”甘正刚说,“我是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来服务好高棉乡的茶产业,同时也统筹全乡人大代表结合岗位职责和自身优势服务好高棉乡的茶产业。”到高棉乡两年以来,甘正刚将重点放在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和销售服务上,从根本上服务茶农,去种好茶、管好茶、卖好茶。同时通过组织乡人大代表调研茶产业,提出了高棉乡茶叶管控的“三定四最”措施,真正将高棉乡的茶叶绿色管控落到实处。

“管控技术做到位,才能种出好茶,好原料才能成就这杯‘普安红’。”在他的努力下,高棉乡63个组严格执行“三定”要求,实现“两不两零”绿色防控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升茶农绿色发展意识。高棉乡茶叶产业规模已扩大至1.8万亩。

代表教制茶

随着热水缓缓注入茶杯,叶片在杯中轮转几番,橙红透亮的茶汤,仿佛正述说着“普安红”茶人制茶背后的故事。

作为资深茶人,黄生良见证了“普安红”的发展。

“我有一个做普安好茶的梦想。我学茶很多年,种茶、制茶我都做。”交谈中,黄生良谈起自己与普安茶的故事。

从普安县国有茶厂技术总负责人到普夷堂副总经理、生产负责人,几十年间,让黄生良明白,一个品牌的发展不能单打独斗,只有提升制茶标准化程度、扩大品牌知名度才能让普安茶越走越远。

深耕制茶技艺,为“普安红”团体标准贡献力量,黄生良一直在路上。去年他被推选为普安县人大代表,以代表的身份出发,今年57岁的他仍有一个梦想——做标准化的“普安红”。

“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或一家茶企的事。”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直言需要普安210多家茶企共同努力。

“在制茶上有任何问题,他们随时可以咨询我。”黄生良说。

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黄生良整整用了33年的时间练就“手上功夫”。当初的茶农小伙,如今已成为普安茶的制茶大师。

代表来售茶

“我的家在普安,我们的茶叫‘普安红’……”“90后”女孩发展成为电商达人,邓倩凭的是一股折腾劲。

2016年回到家乡普安县龙吟镇创业,最早“触网”的邓倩乘上了阿里巴巴的东风。“我当时在镇上开了一家电商淘宝店。”邓倩告诉记者,开始她仅仅是做代购,帮助乡亲们买东西送到家,有时会一个人骑摩托车跑几十里山路去送货。

当外面一批批的货被邓倩送到村寨时,她也发现家乡许多好东西,比如茶叶,柚子、橙子等水果,以及核桃、天麻等特产,红米、粑粑、豆皮等美食,却难以走出大山。她开始思考如何把龙吟的山货卖出大山。于是,在做代购的同时,她通过网店把龙吟的山货推介出去。

从每天一单到上千单,消费群体从龙吟镇到普安县,再到全国各地。经过她的努力,乡亲们种的农特产远销外地。2022年,她当选为黔西南州人大代表。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觉得就要有代表的样子。”作为人大代表,邓倩认为自己在助农的路上仍需努力。

“将普安茶和家乡农特产品推介出去,我一直都坚定并且努力做好这件事,未来希望通过我的力量让更多种植养殖户把货物卖到全国各地。”她说。

从一片叶子到一口好茶,“普安红”这一品牌,在人大代表们的接力“泡制”中,滋味愈加浓厚甘醇。

--> 2023-12-01 ——人大代表和“普安红”的故事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0856.html 1 从一片茶叶到一口好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