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织金县猫场镇从事皂角产业公司超40家,全国90%以上的皂角在此加工皂角小镇闯出大名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圣

围裙,是织金县猫场镇人的“标配”。两个兜里,一个装着带壳的皂角籽,一个装着剥好的皂角米。

男女老少,不管是围坐闲聊还是溜达散步,手上总不得空。“就像嗑瓜子,‘鬼扯手’!”猫场镇党委书记焦凯打趣道。

这是猫场镇人的一个增收行当。皂角不能机械剥籽,当地加工厂收来皂角籽后,就分发给镇上的每家每户,剥去壳和胚芽后,再以每斤10元的价格回收。

“一天剥10斤不成问题,10斤就是100元啊。”大寨村村民陈琳说。

就是当地人一颗颗剥出来的皂角米在这个镇上兴起了一个近5亿元的富民产业。

11月底,走进猫场镇大寨工业园,我们的“皂角之旅”从一碗清甜可口、冒着热气的雪莲子羹开启。

雪莲子就是皂角米,又称皂角仁、皂角精,是皂荚的果实,在食品、医药、纺织、皮革制作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工业园皂角精加工车间前有一个展示大厅,未加工的皂角刺、深加工后的皂角糖,从原料到各类产品琳琅满目。精加工车间里,机器设备欢快低鸣,一年四季不停歇。这里生产的皂角产品俏销全国,远销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以前用来洗头的皂角,为何在织金县猫场镇形成了产业,还得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讲起。那时,当地一个走南闯北的货郎在云南一个中药材市场看到有人收皂角籽,而当地人只用皂荚来洗头,皂角籽、皂角刺都被扔掉。他回到家乡四处收购,再卖到省外。从他一人单干到全村一起干,再到全镇一起干,当地收完,就向全国各地收。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从单纯收卖皂角籽到初加工,再到精加工,现在,全国90%以上的皂角加工集中在这个小小的乡镇上,这里也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

如今,以猫场镇为中心,织金县种植皂角52.07万亩,猫场镇年加工皂角精4000余吨、成品1600余吨,占全国市场份额90%以上,年销售额达4.8亿元,带动两万多人灵活就业,织金皂角精也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每年一入秋,湖南、山东、湖北这些地区的皂角商,就会往我们镇上运皂角,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交易模式。”焦凯介绍,在猫场完成集散、加工后,包括皂角精在内的系列皂角产品再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漂洋出海。

猫场镇皂角产业的起飞得益于精加工。2020年6月,吉利集团捐赠500万元在大寨村修建皂角精加工车间,如今已有织金黔织明光、贵州江黔、贵州韦能、贵州碧诺美、贵州美滋堂食品销售有限公司等7家皂角精加工企业入驻。美滋堂公司总经理谢伟就是从收购皂角籽起家,现在做精加工年产值达到3600万元。

“我们还成立了皂角商会,全县80多家企业抱团发展。”谢伟介绍,该商会成立了专门电商团队,大力培育当地电商主播,去年“双11”,仅美滋堂一天就收到30万元订单。

如今,猫场镇从事皂角产业的公司达40余家,20多家物流公司汇聚在此,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皂角小镇”。

--> 2023-12-01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圣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0811.html 1 织金县猫场镇从事皂角产业公司超40家,全国90%以上的皂角在此加工皂角小镇闯出大名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