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少喝酒,千万不要动手打人!茫茫人海,两个人能遇到是缘分,要懂得珍惜。”11月13日下午,毕节市大方县公安局凤山派出所民警彭兵再次来到谢都村,对调处化解后的婚恋纠纷家庭开展回访,了解矛盾有无反弹等情况。他说:“2023年1月以来,全所共排查婚恋纠纷66起,化解66起,化解率100%。”
近年来,毕节市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时秦始皇。”因修路意见不一致,村里两家人产生了地界争议。专职人民调解员邹正军巧妙引用“三尺巷”的经典故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解了矛盾纠纷。
今年53岁的邹正军,是大方县核桃彝族白族乡木寨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从事人民调解工作近20年,2023年10月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毕节市各地各部门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贯穿到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各个环节,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市级层面统筹,探索“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的“党建引领、三方共议”小区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体系。符合条件的小区设立党支部,让小区各项管理事务始终在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下。
百里杜鹃管理区采取“党建网格化”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注重吸纳乡村在村党员加入调解队伍中,壮大基层矛盾纠纷调解队伍。
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街道社会治理党支部,全面统筹街道辖区社会治理工作,确保小事及时化解。
基层社会治理千头万绪,事关千家万户和谐生活。如今,在田间地头,在街头巷尾,在商圈楼宇,毕节市广大党员干部正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彰显法治
强化矛盾化解法治思维
毕节市将矛盾纠纷化解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截至目前,毕节市大力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1.93万人;拍摄贵州省首部民法典普法短剧《法“点”人生》,累计播放量达1亿余次;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7个、“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54个。
毕节市人民检察院统筹各县区建立律师接访制度,邀请律师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引导群众合法合理反映诉求,让群众“带怨而来,满意而归”。探索创新“听证+”模式,拓宽听证公开途径,提升听证影响力、认可度,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黔西市杜鹃街道乌骡坝社区,本着“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难、解群众所忧”的服务理念,以法律工作者、社区干部等为主体,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人才库,开展矛盾纠纷调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社区、矛盾纠纷不上交”。
联动贯通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
30斤废纸壳换1个水桶、8个啤酒瓶换1支铅笔、5斤塑料换一条毛巾……初冬时节,织金县大平乡群建村“垃圾当铺”四个字和墙上张贴的“兑换表”一样,格外吸引人。
“自今年7月‘垃圾当铺’开业以来,已兑换垃圾200余批次,价值4000余元。”织金县大平乡党委副书记郑林说,目前,群众逐步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有效助力当地社会治理,群建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不能仅仅依靠某个部门单打独斗,必须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
金沙县综治中心联动110、119、120、122等便民服务电话,汇聚共享数据资源,畅通微信、微博、手机APP、短信等群众诉求渠道,实现信息“一张网”梳理、研判、分流。
毕节市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过程中,始终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有效疏导了民意、凝聚了民心,促进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绘就了基层社会治理新“枫”景。
据了解,今年以来,毕节市已调处各类纠纷19534件,调解成功19008件,成功率97.31%,案件数位居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