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宏
贵州水利巡礼⑨
编者按
本期“贵州水利巡礼”专题,推出六盘水篇。六盘水市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增加水利资金投入,快速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水利支撑能力,描绘了一幅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
凉都大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供水管渠纵横交错、河流焕发新姿、汩汩清泉流进千家万户……从这一幅幅图景中,可以感受到凉都水利事业加快发展的强劲脉动。
六盘水市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奋力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民生水利建设、水生态环境治理、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和水资源管理等,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夯实水利基础 优化水资源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水利系统着力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加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力度,续建、新建一批水源工程,实施“三位一体”规划、“三大会战”、水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181”工程,全市工程性缺水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水利建设取得骄人业绩,涓涓清水惠泽人民、延绵后世。
目前,全市共建成水库122座,总库容24.41亿立方米,其中:以发电为主的水库22座,总库容14.23亿立方米;以供水、灌溉等功能为主的水库100座,总库容和总设计供水能力分别达到10.19亿立方米和9.83亿立方米。在建水库20座,总库容1.17亿立方米,总投资59.6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8.94亿元,建成后可新增年设计供水能力1.44亿立方米。
饮水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近年来,六盘水市根据区域内水资源分布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工程布局与供水规模,将农村规模化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高位推进,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一批水源保证率高、上规模的连片集中式供水工程,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优质水”“幸福水”。
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主要供水水源为玉舍水库、双桥水库、花渔洞应急供水工程,水库总库容1.252亿立方米,日最大供水能力48万立方米,可满足市中心城区用水需求;六枝特区城区主要供水水源为旧院水库,水库总库容1458万立方米,日最大供水能力9万立方米,可满足六枝城区用水需求;盘州市城区主要供水水源为哮天龙水库、白河沟水库,水库总库容1903万立方米,日最大供水能力6.5万立方米,可满足盘州市城区用水需求。
按照乡乡都有稳定水源的要求,全市92个乡(镇、街道)所在地中均建成稳定水源,基本实现计量收费,供水工程运行正常。其中87个乡(镇、街道)建成了中小型水库作为供水水源;其余5个乡(镇、街道)也建成了水源稳定的取水点,并通过管道引流供水。
当前,六盘水市共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852处,覆盖农村用水人口290余万人,全市农村人口饮水均达到“饮水不愁”的标准。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河湖
水城河全长20.5公里,是贯穿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唯一一条地表河流,具有城市防洪、排涝和城市水体景观等功能。然而,10年前的水城河却身负“臭水沟”恶名,还被纳入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名单。
六盘水市通过水城河专项治理,以及实施卡达凯斯人工湖的专项整治等,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成为全国12个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完成率为100%的城市之一。
如今的水城河与“三池三湖”融为一体,成为城市亮丽的生态名片。水城河治理成为六盘水打赢“碧水保卫战”的一个生动实例。
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把实施河湖长制、推动水库安全运行、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抓好抓实。市、县、乡、村建立了“四级”河长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总河长”,全市1600余名河长上岗履职,对全市306条河流实现河长制管理全覆盖。建立市、县两级河长制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和通报制度、督查督办制度、考核问责办法。两轮“一河一策”先后制订印发实施,“四乱”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全民爱河护河意识明显增强,河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六盘水以山青、水净、景美为目标,围绕水源保护、农业产业提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协同推进低效林改造、石漠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综合治理,2023年六盘水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11月,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21.51平方公里,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4.26%。
为严格管控人为水土流失,六盘水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全面推行事前审批、事中监管和事后核查,督促生产单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水土保持“两单”信用监管,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质量抽查,加大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和不依法履行水土保持职责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大力推进天地一体化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六盘水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8.17平方公里,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助推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水和谐生态画卷正在凉都大地上徐徐展开。
聚焦民生水利 增进民生福祉
水利事业发展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六盘水市在小水电站建设管理、水旱灾害防御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强化资金统筹,实现河湖安澜,走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共赢之路。
按照水利部和省水利厅对开展绿色小水电站建设管理有关要求,六盘水市以绿色小水电站创建为契机,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构建绿色小水电站建设机制,发挥小水电站清洁可再生能源作用,实现“社会得生态、河湖得健康、电站得效益、百姓得实惠”一举多得的发展模式。
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小水电站65座,总装机352.69兆瓦。需接入贵州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平台进行实时监管58座电站已全部接入,2023年1至10月,全市小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合格率和完整率均满足分别高于90%和80%的泄放要求,为河湖生态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开展好小水电站生态流量下泄管理的同时,目前全市已创建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7座,为全市农村小水电站绿色发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民生至上,安全为先。“十三五”期间,六盘水市共投入抢险人数5130人次,投入设备503台,防汛物资消耗折算资金1071万元,转移群众1424人次,处置险情16处,投入抢险资金2525.6万元。成功处置了水城区化乐镇凤凰村山体滑坡、水城区鸡场镇坪地村泥石流、盘州市岩博水库渗水事件、盘州市新民镇发生地质滑坡形成堰塞湖事件及多起城市内涝等灾害。2018年以来,启动实施了盘州市旧营乡孙家桥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等5条山洪沟治理项目,治理河长13.655千米,投入资金3708.14万元。保护人口20253万人、保护农田(耕地)11571亩。
“水利事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关系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快速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对稳定经济增长和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六盘水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接下来,六盘水市将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充分调研水利工程项目,为持续推进民生水利工程、民心水利工程做到“精准谋划、精心部署”,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始终把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