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山谷底部的太极村是七星关区较为偏远的村,青山环绕的村落由于河流沿山绕行,在河岸平原上自然形成了一个天然“山水太极图”,太极村因此而得名。
冬日的太极村,河流清澈、茶树碧绿、三角梅火红,景色优美。坐在院子里,谢涛给记者递上一杯热茶。这杯茶色泽金黄明亮,入口顺滑绵纯,缓缓咽下,口中留下持久不散的茶香味,让记者很是惊喜。“好喝吗?这就是我们村产出的太极古茶。”谢涛说。
作为七星太极古树茶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谢涛对村里的每株古茶树都了如指掌。他介绍,太极村是七星关区古茶树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种茶历史悠久,树龄上百年的古茶树就有上万株。早年间这里的太极茶还曾为“贡茶”,由此声名鹊起。
“我们村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的古树茶品质极佳。”谢涛说,然而长期以来,这份大自然给太极村的馈赠,并未给太极村村民带来多少经济效益。
“前些年,稍微懂点制茶手艺的人摘回家加工好,一斤也只能卖几元钱,这也导致许多古茶树无人管护。”谢涛说。
2015年,谢涛曾和几名返乡能人一起成立七星关区太极茶叶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并以每棵800元的价格买下太极村及周围村子的2万余棵古茶树的经营权,通过统一收购茶青的方式,提高村民种茶护茶的积极性。同时,还成立毕节七星太极古树茶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茶叶加工厂,准备重振太极古茶。然而,由于资金欠缺和技术不足,企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2021年,东西部协作的“活水”浇灌之下,太极古茶树才得以发出“新芽”。2021年开始,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结对帮扶七星关区,采取“资金帮扶,技术帮持,人才帮培”措施,围绕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推动太极古茶迭代升级。
在资金上,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48万元用于提升七星关区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工设备更新、区域品牌打造等,初步实现茶产业向集、聚、强转变。此外,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太极红茶地理标志品质标准》《太极古树红茶加工技术规程》,大大提高了毕节古树茶的标准化水平,并设立“七星太极古树茶树研究专家工作站”进行新品种选育、种苗繁育、加工等技术指导。
同时,还通过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为七星关区举办茶师培训班,对七星关区50多名技术人员开展系统的制茶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制茶人才。
一套提气鼓劲的“组合拳”打下来,让太极古茶重焕生机。如今,在粤黔两地的共同努力下,太极古茶已形成四大系列近30款产品,年产量2.5万多公斤,销售遍布20余个省市区,辐射带动2万多名农民增收。
“我们太极古茶的名气越来越大,茶叶也能卖个好价钱,今年,我家就挣了6万多元。”56岁的太极村村民穆康禹告诉记者。
古茶焕新,再启新程。今年9月,“太极古茶·黔韵粤香”品牌推介会在广州举行,广州市协作办在会上表示,将以围绕一个发展目标、建立一套整合机制、制定一套古茶标准、发布一套技术规程、培养一批制茶工匠、建设一个生产基地、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打通一个销售体系、推出一个形象店面、打造一个知名品牌的“十个一”发展计划,推动七星关区太极古茶高质量发展。
眼下,在广东省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建立的太极古茶苗圃基地里,一棵棵幼茶苗长势喜人,充满勃勃生机。
“今年我们收购的茶青就有26万多斤,特别是夏秋茶品质有了突破,年产值3600余万元。有了广东茶叶专家的技术指导和科研支撑,我们有信心将太极古茶做大做强做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谢涛说。
一叶生一业。如今,在太极村,饱饮山川灵气的太极古茶,历久弥新,续写着乡村振兴新故事。